青少年常见的心理疾病主要有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多动症、孤独症谱系障碍和进食障碍。这些疾病可能由遗传因素、环境压力、家庭关系或脑部发育异常等多种原因引起,需通过专业评估确诊并干预。
1、抑郁症
青少年抑郁症表现为持续情绪低落、兴趣减退,可能伴随睡眠障碍或自我否定。部分患者会出现躯体症状如头痛腹痛。早期识别可通过心理测评量表,干预方式包括认知行为治疗和家庭支持。若症状持续需考虑使用盐酸氟西汀等抗抑郁药物。
2、焦虑症
分离焦虑和广泛性焦虑在青少年中高发,特征为过度担忧伴随心悸出汗等生理反应。与学业压力或社交适应不良有关,放松训练和正念疗法可作为基础干预。严重时可遵医嘱使用丁螺环酮等抗焦虑药物。
3、强迫症
表现为重复行为或侵入性思维,如反复检查清洁。神经递质异常是主要病因,暴露反应预防疗法是首选。当症状影响生活功能时,医生可能建议联合使用舍曲林等药物调节5-羟色胺水平。
4、多动症
注意力缺陷与多动冲动为核心症状,与大脑前额叶发育迟缓相关。行为矫正结合学校适应性训练是基础方案,中重度患者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哌甲酯等中枢兴奋剂改善专注力。
5、孤独症谱系障碍
社交沟通障碍和刻板行为是典型表现,通常在三岁前显现。早期干预重点为语言训练和社交技能培养,感觉统合治疗可改善感知异常。部分共患癫痫者需配合丙戊酸钠等药物控制发作。
6、进食障碍
神经性厌食或暴食症常见于青春期女性,与体像认知扭曲有关。营养支持联合家庭治疗是关键,严重营养不良时需住院进行医学监测。认知重建疗法有助于纠正病态饮食观念。
家长需定期观察青少年的情绪行为变化,建立开放平等的沟通环境。保证规律作息和适量运动有助于心理调节,学校应提供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当出现持续两周以上的异常表现时,建议前往精神科或心理门诊进行专业评估,避免自行诊断或延误治疗。早期科学干预能显著改善多数心理疾病的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