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心理疾病有哪些

发布时间:2025-10-11 06:14:28

青少年心理疾病主要有抑郁症、焦虑症、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对立违抗性障碍和进食障碍等。这些疾病可能由遗传因素、家庭环境、学业压力、社交困扰和脑部发育异常等原因引起,需通过专业评估确诊并干预。

1、抑郁症

青少年抑郁症表现为持续情绪消极、兴趣减退或自我否定,常伴随睡眠紊乱或食欲改变。发病可能与家庭冲突或校园欺凌有关,部分案例存在血清素系统功能异常。心理治疗可采用认知行为疗法,药物需遵医嘱使用盐酸氟西汀等抗抑郁药。

2、焦虑症

分离焦虑或广泛性焦虑在青少年中多发,出现心悸、过度担忧等躯体化症状。升学竞争或亲子关系紧张是常见诱因,杏仁核过度激活可能加重症状。渐进式肌肉放松训练配合心理教育可缓解,严重时需考虑帕罗西汀等药物干预。

3、多动障碍

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表现为注意力涣散、多动冲动,与大脑前额叶发育迟缓相关。课堂纪律问题常引发学业困难,神经反馈训练能改善执行功能。盐酸哌甲酯等中枢兴奋剂需在医生监督下使用,行为矫正训练需家长配合。

4、对立违抗障碍

持续对抗权威、故意违抗规则是核心特征,多源于教养方式不当或创伤经历。这类青少年易并发品行问题,家庭治疗需重建亲子沟通模式。社交技能训练结合正念疗法效果较好,严重者可能需利培酮等情绪稳定剂。

5、进食障碍

神经性厌食或暴食症多发于青春期女性,体像障碍与过度节食行为相关。社交媒体审美压力是重要诱因,可能导致电解质紊乱等躯体问题。营养康复需配合认知矫正治疗,氟西汀等药物可辅助改善情绪性进食。

家长需定期观察青少年的情绪行为变化,保持开放沟通并减少指责。建立规律作息和适度运动习惯有助于心理调节,学校应提供心理健康课程。当出现自伤倾向或社会功能受损时,须立即联系精神科医生进行系统评估,避免盲目使用非专业心理疏导方法。早期干预能显著改善多数心理疾病的预后。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