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常见的心理疾病主要有抑郁症、焦虑症、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进食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等。这些疾病可能由遗传因素、学业压力、家庭环境、社交困扰、脑化学物质失衡等多种原因引起,需通过心理咨询、药物治疗、家庭干预等方式综合应对。
1、抑郁症
抑郁症表现为持续情绪低落、兴趣减退,可能伴随睡眠障碍或食欲改变。部分青少年会因学业竞争或家庭矛盾诱发症状,严重时可能出现自伤倾向。早期可通过认知行为疗法干预,必要时需遵医嘱使用盐酸氟西汀等药物。
2、焦虑症
焦虑症常出现过度担忧、心悸出汗等症状,多与升学压力或社交恐惧相关。广场恐惧症和分离焦虑是常见亚型,放松训练和暴露疗法可作为基础干预手段,严重病例可能需要草酸艾司西酞普兰等药物辅助治疗。
3、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
这类障碍以注意力涣散、多动冲动为核心表现,部分患儿症状会延续至青春期。神经发育异常是主要病因,行为矫正训练结合盐酸哌甲酯等中枢兴奋剂可改善症状,但需定期评估药物副作用。
4、进食障碍
神经性厌食和暴食症在青春期女性中高发,表现为极端节食或失控进食。体型认知扭曲是关键诱因,需要营养支持联合心理治疗,重症患者可能出现电解质紊乱等躯体并发症。
5、创伤后应激障碍
经历校园暴力或家庭变故后可能出现闪回、噩梦等症状。创伤记忆整合治疗是主要干预方式,必要时可用帕罗西汀等药物缓解过度警觉状态,社会支持系统对康复至关重要。
家长需留意孩子情绪行为变化,避免将心理问题简单归因为叛逆期。建立规律的作息习惯,保证每日适量运动,增加家庭互动时间都有助于心理调适。当症状持续两周以上或影响正常生活时,应及时寻求精神科医生或心理咨询师的专业帮助,早期干预能显著改善预后效果。学校也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创造包容支持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