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称高血压叫什么

发布时间:2025-04-26 15:46:09

高血压在中医称为"眩晕"或"肝阳上亢",主要与肝肾阴虚、痰湿内阻、气滞血瘀、情志失调、饮食不节等因素相关。

1、肝肾阴虚:

长期熬夜或年老体衰导致肝肾阴液不足,阴不制阳引发虚火上升。治疗以滋阴潜阳为主,常用方剂包括天麻钩藤饮、镇肝熄风汤,配合太溪、三阴交等穴位针刺。日常可食用黑芝麻、桑葚等滋肾食材。

2、痰湿内阻:

过食肥甘厚味损伤脾胃,痰湿阻滞脉络使清气不升。宜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化痰祛湿,辅以丰隆穴艾灸。饮食选择薏苡仁、赤小豆等利湿食材,避免油腻甜品。

3、气滞血瘀:

情志抑郁导致气血运行不畅,表现为头痛如刺。血府逐瘀汤可活血化瘀,配合膈俞、血海穴位按摩。玫瑰花、山楂等具有行气活血功效,适合泡制药茶饮用。

4、肝阳上亢:

暴怒焦虑使肝气化火,出现面红耳赤等症状。龙胆泻肝汤清泻肝火,配合太冲穴刮痧。菊花决明子茶有平肝潜阳作用,建议午后饮用。

5、阴阳两虚:

病程日久损伤元气,表现为畏寒肢冷与潮热并见。二仙汤调和阴阳,艾灸关元、足三里补益元气。枸杞、山药可煲汤温补,配合八段锦缓慢调理。

高血压患者需保持低盐饮食,每日钠摄入不超过5克,多食芹菜、香蕉等富钾食物。太极拳、八段锦等舒缓运动每周3-5次,每次30分钟。定期监测血压变化,避免突然起身或情绪激动,足浴时加入钩藤、夏枯草等草药有助于稳定血压。冬季注意颈部防风保暖,夏季避免正午外出以防阳气过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