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易激综合征腹痛主要表现为下腹部阵发性绞痛或钝痛,排便后常可缓解。腹痛可能与胃肠动力异常、内脏高敏感性、肠道菌群紊乱、精神心理因素、食物不耐受等因素有关。
1、胃肠动力异常
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的肠道蠕动节律紊乱,可能出现肠道痉挛性收缩。这种异常蠕动可导致下腹部绞痛,疼痛程度从轻微不适到剧烈难忍不等。部分患者可能伴随肠鸣音亢进或排便习惯改变。治疗可遵医嘱使用匹维溴铵片、马来酸曲美布汀胶囊等调节胃肠动力的药物,配合低FODMAP饮食减少症状发作。
2、内脏高敏感性
患者肠道神经对正常生理刺激的反应过度敏感,轻微肠道扩张即可诱发疼痛。这种疼痛多呈持续性钝痛,定位模糊,可能放射至腰背部。症状常因应激或焦虑加重。治疗需结合心理疏导,必要时遵医嘱使用阿米替林片、盐酸帕罗西汀片等调节神经敏感性的药物。
3、肠道菌群紊乱
肠道微生物平衡破坏可能导致产气增多和炎症反应,引发腹胀伴绞痛。疼痛多位于脐周,进食后加重,排气或排便后减轻。可遵医嘱使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等微生态制剂调节菌群,同时减少易产气食物摄入。
4、精神心理因素
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可通过脑肠轴加重腹痛症状。这类疼痛常呈游走性,与情绪波动明显相关,可能伴随睡眠障碍。除心理治疗外,可遵医嘱选用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等药物,配合放松训练改善症状。
5、食物不耐受
乳糖、麸质等食物成分不耐受可诱发肠道炎症和痉挛性疼痛。疼痛多在进食后2-3小时出现,可能伴随腹泻或便秘。建议通过饮食日记识别过敏原,必要时进行食物剔除试验。严重者可遵医嘱使用蒙脱石散、复方谷氨酰胺肠溶胶囊等保护肠黏膜。
肠易激综合征患者需保持规律作息,每日进行30分钟有氧运动如快走或游泳。饮食上采用少量多餐,避免辛辣刺激、高脂及产气食物。可尝试腹部按摩配合腹式呼吸缓解疼痛,记录症状日记帮助医生调整治疗方案。若腹痛持续加重或出现便血、体重下降等预警症状,应及时就医排除其他器质性疾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