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敛汗的中药有哪些
发布时间:2025-05-09 07:15:47
发布时间:2025-05-09 07:15:47
收敛汗液的中药包括五味子、麻黄根、浮小麦、煅牡蛎和黄芪,适用于自汗、盗汗等不同证型。
五味子酸涩收敛,归肺肾经,能固表止汗。肺气不足导致的动辄汗出,可用五味子配伍人参、麦冬;肾阴虚引起的夜间盗汗,常与熟地黄、山茱萸同用。临床常用剂量为3-10克,可煎汤或研末冲服,但外感发热者慎用。
麻黄根专走肌表,具有显著敛汗功效。针对产后虚汗不止,可配伍当归、黄芪;更年期潮热多汗,常与地骨皮、知母同用。使用时需注意与发汗的麻黄区分,煎服量一般为5-15克,表邪未解者忌服。
浮小麦甘凉入心经,善治骨蒸劳热伴盗汗。心阴虚所致睡中汗出,多与酸枣仁、柏子仁配伍;结核病导致的虚汗,常配鳖甲、银柴胡。可单用30克煎汤代茶,或与粳米煮粥食用,实热证慎用。
煅牡蛎咸涩微寒,通过收敛固涩止汗。甲状腺功能亢进引起的多汗,可配夏枯草、玄参;术后体虚汗多,常与人参、龙骨同用。宜打碎先煎15-30克,便溏者需配伍健脾药物。
黄芪补气固表,对气虚自汗效果显著。玉屏风散中黄芪配白术、防风,防治反复感冒伴多汗;糖尿病气阴两虚型汗症,多与生地黄、天花粉同用。生用固表,蜜炙补中,常用量10-30克。
汗症患者日常可食用山药粥、乌梅汤等滋阴敛汗膳食,避免辛辣刺激食物。练习八段锦两手攀足固肾腰式或太极拳云手动作,配合涌泉穴、复溜穴按摩。严重汗出伴消瘦、心悸需排查甲亢、结核等疾病,长期夜间盗汗者建议进行肿瘤标志物筛查。药茶可选五味子3克+浮小麦10克+红枣5枚煎水代饮,连续饮用不超过2周需调整方剂。
百度智能健康助手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