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敛汗的中药有哪几味

发布时间:2025-05-08 12:05:18

收敛汗液的中药常用五味子、麻黄根、浮小麦、煅牡蛎、黄芪等,通过固表止汗、益气敛阴调节多汗症状。

1、五味子:

五味子酸温归肺肾经,含五味子素能收敛固涩。针对气阴两虚的自汗盗汗,可配伍麦冬、人参煎服;研末冲服每次3克;或与山茱萸、龙骨制成丸剂。肺热盛者慎用。

2、麻黄根:

麻黄根甘平专走肺经,含麻黄根碱可收缩汗腺。治疗产后虚汗或病后多汗,常配黄芪、白术各10克水煎服;外敷可用麻黄根粉与煅牡蛎粉等量调糊贴脐。表邪未解者忌用。

3、浮小麦:

浮小麦甘凉入心经,含淀粉酶及维生素B族。适用于更年期潮热盗汗,单味30克炒黄煎水代茶;或配伍地骨皮、糯稻根各15克。实热证汗出不宜。

4、煅牡蛎:

煅牡蛎咸涩微寒,富含碳酸钙可吸附体液。针对阴虚阳亢的夜间盗汗,常与龙骨各30克先煎;打粉外扑可治小儿头汗;便溏者需配伍白术同用。

5、黄芪:

黄芪甘温补肺脾之气,黄芪多糖增强卫阳固表。气虚自汗者可用黄芪30克配防风6克;或与浮小麦、大枣煮粥;注射用黄芪多糖需遵医嘱。阴虚火旺者慎服。

多汗患者日常宜食山药、百合、银耳等滋阴之品,避免辛辣燥热食物。练习八段锦"两手托天理三焦"式可调节气机,汗出过多时用五倍子粉醋调敷脐。严重内分泌紊乱或结核病所致盗汗需结合西医检查,中药调理需持续2-3个月方见效,服药期间监测电解质平衡。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