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敛汗液的中药是什么
发布时间:2025-05-08 16:20:30
发布时间:2025-05-08 16:20:30
收敛汗液的中药包括五味子、麻黄根、浮小麦、糯稻根须和煅牡蛎,适用于自汗、盗汗等异常出汗症状。
五味子酸涩收敛,归肺肾心经,能固表止汗、益气生津。临床常用于气阴两虚型多汗,常与麦冬、人参配伍。内服可研末冲服3-6克,或煎汤9-15克。外治盗汗可用五味子粉醋调敷脐,配合艾灸效果更佳。
麻黄根专走肌表,具有显著止汗功效。针对产后虚汗或病后体虚自汗,常与黄芪、白术同用。煎服剂量6-12克,研末外敷需配伍龙骨等分。注意与发汗的麻黄茎区分,高血压患者慎用。
浮小麦甘凉入心经,通过养心阴、益心气达到敛汗效果。更年期潮热盗汗或心阴虚汗多者,可用30克浮小麦配伍甘草、大枣煎服。民间验方将浮小麦炒焦研末,每日10克米汤送服。
糯稻根须性平味甘,善治病后体虚、结核病导致的盗汗。鲜品60克或干品30克煎水代茶饮,亦可配伍地骨皮增强疗效。南方地区常配瘦猪肉炖汤,兼具食疗作用。
煅牡蛎咸涩微寒,通过收敛固涩调节汗腺。阴虚火旺型夜间盗汗,宜配伍生地黄、山茱萸。打粉冲服每次3克,或15-30克先煎。含钙量高,长期使用需监测血钙水平。
异常出汗患者日常宜食山药、百合、银耳等滋阴食材,忌辛辣燥热之物。适度练习八段锦两手攀足固肾腰式,配合神阙穴按摩。汗出过多需及时更换衣物,防止腠理开泄复感外邪。顽固性多汗或伴随消瘦、心悸等症状,应排查甲亢、糖尿病等原发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