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跟痛的针灸治疗效果 足跟痛怎么针灸

发布时间:2025-08-19 08:47:22

足跟痛可通过针灸治疗缓解症状,常用穴位有昆仑穴、太溪穴、涌泉穴、承山穴、三阴交穴。足跟痛多由足底筋膜炎、跟骨骨刺、肾虚亏耗、气血不足、外伤劳损等因素引起。

1、昆仑穴

昆仑穴位于足外踝后方,属足太阳膀胱经。针刺昆仑穴能疏通经络气血,缓解足跟部气血瘀滞。该穴位对足底筋膜炎引起的足跟痛效果显著,配合艾灸可增强温经散寒作用。操作时需避开跟腱,采用平补平泻手法。

2、太溪穴

太溪穴在足内踝与跟腱之间凹陷处,为足少阴肾经原穴。针刺太溪穴能补肾益精,改善肾虚型足跟痛。尤其适合中老年人肾气不足导致的晨起足跟刺痛,常与照海穴配伍使用。肾虚患者可在此穴实施温针灸。

3、涌泉穴

涌泉穴位于足底前三分之一凹陷处,是肾经井穴。针刺涌泉穴可引火归元,对阴虚火旺型足跟灼痛有良效。该穴位对长期站立工作者足跟痛具有预防作用,治疗时可配合中药足浴。体弱者宜浅刺避免晕针。

4、承山穴

承山穴在小腿后侧腓肠肌肌腹下凹陷处,属足太阳膀胱经。针刺承山穴能松解小腿肌肉紧张,减轻足跟牵拉痛。特别适合跟骨骨刺引发的放射性疼痛,常与飞扬穴形成透刺。操作时注意避开胫后动脉。

5、三阴交穴

三阴交穴在内踝尖上三寸,为肝脾肾三经交会穴。针刺三阴交可调和气血,改善气血不足型足跟隐痛。对女性更年期足跟痛效果明显,常与血海穴配伍。孕妇禁用此穴,月经量多者慎用。

针灸治疗足跟痛需根据具体证型选穴配伍,肾虚者侧重太溪、涌泉等肾经穴位,外伤劳损者侧重昆仑、承山等膀胱经穴位。治疗期间应避免长时间站立行走,穿软底鞋减少足跟压力,每晚可用艾叶、红花等中药煎汤熏洗足部。急性发作期可配合推拿松解足底筋膜,慢性患者建议坚持10-15次针灸疗程。若足跟痛持续不缓解或伴有红肿热痛,需及时就医排除跟骨骨折等器质性病变。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相关推荐

百度智能健康助手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