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果果肉出现黑点可能是由果肉氧化、低温冻害、炭疽病感染、果核周围纤维褐变、运输磕碰等原因引起。
1、果肉氧化
芒果切开后暴露在空气中,果肉中的多酚类物质与氧气接触发生酶促褐变,形成黑色或褐色斑点。这种现象在成熟度较高的芒果中更明显,属于正常生理变化。可将切开的芒果用保鲜膜包裹或浸泡淡盐水减缓氧化速度,褐变部分不影响食用安全性。
2、低温冻害
芒果在低于8℃的环境中储存时,细胞膜结构受损导致细胞液外渗,解冻后形成褐色冻伤痕迹。冻伤芒果表皮可能出现凹陷,果肉有海绵状质地。轻微冻伤可切除变色部分食用,严重冻伤需丢弃。热带水果建议放在阴凉通风处保存,避免冷藏。
3、炭疽病感染
由炭疽菌侵染引起的病害,初期呈现针尖状黑点,逐渐扩大为圆形凹陷病斑,伴有褐色轮纹。病斑处果肉腐烂有异味,可能渗透至果核。这类芒果不建议食用,病菌产生的毒素可能引发腹痛。购买时注意检查果皮是否有病斑,储存时保持环境干燥。
4、果核周围纤维褐变
芒果靠近果核的维管束纤维在成熟过程中自然老化,形成放射状褐色丝状物。常见于吕宋芒、凯特芒等纤维较粗的品种,属于果实发育的正常现象。可剔除变硬纤维后食用果肉,不影响营养价值,但口感稍差。
5、运输磕碰
采摘后搬运过程中的机械损伤会导致果肉细胞破裂,酚类物质渗出形成局部黑斑。磕碰处可能伴随果肉软化,但未感染病菌时仅需切除损伤部位。选择芒果时轻按表皮检查弹性,避免有明显淤伤的果实。
日常食用芒果建议选择表皮完整、果蒂凹陷的成熟果实,切开后尽快食用。出现大面积黑斑或发酵气味的芒果应丢弃,糖尿病患者需控制摄入量。储存时用报纸包裹后放置于纸箱,可与苹果香蕉等催熟水果分开放置。对芒果过敏者应避免接触果皮汁液,出现嘴唇发麻等过敏反应需及时就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