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注射需重点关注注射环境消毒、注射器具无菌、操作者规范、药物储存合规、医疗废物处理、患者信息核对六个方面。规范的注射操作能有效降低感染风险,保障医疗安全。
一、注射环境消毒
注射区域需使用含氯消毒剂或酒精进行彻底清洁,消毒范围应超过操作区域。紫外线空气消毒每日至少进行两次,治疗台面需一患一消毒。环境消毒可减少空气中悬浮病原微生物,避免交叉感染。
二、注射器具无菌
注射器与针头须为一次性灭菌产品,拆封前检查包装完整性。溶媒开启后有效期不超过4小时,抽吸药物时避免针头接触瓶塞非消毒区域。使用胰岛素笔等特殊装置时,需定期更换注射针头。
三、操作者规范
操作前需执行七步洗手法,佩戴无菌手套。穿刺时绷紧皮肤快速进针,注射前回抽确认无回血。肌肉注射采用Z字形注射法,皮下注射需捏起皮肤皱褶。操作后立即处理锐器,避免职业暴露。
四、药物储存合规
生物制剂需2-8℃冷藏保存,冻干粉针剂溶解后需室温平衡。避光药物使用棕色安瓿储存,混悬液用前充分摇匀。近效期药品需单独存放,过期药品须立即废弃并登记。
五、医疗废物处理
使用后的针头直接投入锐器盒,严禁回套针帽。污染棉签按感染性废物处理,锐器盒装载量不超过四分之三。医疗废物需使用双层黄色垃圾袋密封,标注产生科室与日期。
六、患者信息核对
执行三查七对制度,核对患者姓名、药名、剂量、浓度、时间、用法、效期。询问药物过敏史,双人核对高危药品。注射后观察30分钟,记录注射部位与患者反应。
日常注射护理需建立标准化操作流程,定期开展手卫生与无菌技术培训。患者注射后24小时内保持穿刺部位干燥,出现红肿热痛需及时就医。特殊人群如糖尿病患者应轮换注射部位,避免脂肪增生。医疗机构需每月进行注射相关感染监测,持续改进操作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