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太乙堂中医院

首页 /

特色诊疗

/

文章详情

南京太乙堂杜保国主任:痛风慢性期的中医治疗

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中医药传承发展工作委员会副会长,南京太乙堂杜保国主任,出身中医世家,十七岁行医,从事中医临床工作30多年,在临床实践中不仅深谙《黄帝内经》旨趣,而且兼通诸家之学,以“复方多法,综合运用,整体调节”为遣方用药原则,对各种内科疾病的治疗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杜主任不仅辨证入微,而且立法用药确有特色。在中医常见病、疑难病诊治上积累了丰富经验,受到患者充分肯定。在长期临床治疗中,杜主任在痛风的诊治上多有创见。

杜主任指出,痛风发病分为急性期和慢性期。慢性期则表现为痛风结节形成,关节骨质遭到破坏,出现疼痛、功能障碍,可伴随泌尿系结石和不同程度的肾功能损害。

一、风寒湿痹或寒湿痹

多见于慢性期,表现为关节肿痛,屈伸不利,或见皮下结节或痛风石,舌苔薄白或白腻,脉弦紧或濡缓。根据感受风寒湿三邪偏盛的不同,临床表现相应具有行痹、寒痹、着痹的特点。针对风寒湿三邪致病的特点,治疗总以祛风散寒、除湿通络为主,常用薏苡仁汤加减。此外,仍不忘加用健脾化湿及利尿除湿之品,注意应用上下肢的引经药物以提高药效。

风邪偏盛者,可加羌活、独活、防风,或选用祛风通络之品如海风藤、秦艽等;寒邪偏盛者,可加用温经散寒之品,如制草乌、细辛等;湿邪偏盛者,可加用胜湿通络药物,如防己、萆薢等。对于有皮下结节或痛风石者,可加祛痰、化石通络的药物,如天南星、金钱草等。

若无明显风象,以关节冷痛、重着、肿胀为主者,为寒湿痹证,治疗以温经散寒、祛湿通络为主,方剂选用附子汤加减的同时,荣远明教授指出,寒邪偏盛时应用的温经散寒药物多为辛温香燥之品,易损伤阴血,临床运用这些药物时注意中病即止,对于阴血不足者要酌情配合养阴补血药物。

二、痰瘀痹阻

多见于痛风的慢性期。表现为关节疼痛反复发作,日久不愈,时轻时重,或疼痛固定,呈刺痛,关节肿大变形,屈伸不利,皮下有结节或皮色紫黯,舌淡胖,苔白腻,脉弦或沉涩。治疗应以活血化瘀、化痰散结通络为主,采用桃红饮合二陈汤加减。

若皮下有结节,可加用制南星、白芥子之类;关节肿甚,则选加防己、土茯苓、滑石之类;关节疼痛剧烈,加用乳香、没药等活血化瘀之品;关节久痛不愈,可加用全蝎、乌梢蛇等;久病体虚,面色不华,神疲乏力者,又当加用黄芪、DANG参之类扶助正气。

总而言之,这一证型的治疗,不仅强调辨证用药,酌情应用虫类动物药还能搜别除痰,通络止痛,往往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气血不足,肝肾亏虚

多见于久病体虚者。表现为关节疼痛反复发作,日久不愈,时轻时重或游走不定,甚或关节变形,屈伸不利,腰膝酸痛或足跟疼痛,伴有神疲乏力,气短心悸,面色无华,舌淡苔白,脉沉细弦、无力。治疗标本兼治,攻补兼施,特别注意扶助正气,以补益气血、调补肝肾、祛风除湿、活络止痛为法,方剂常用独活寄生汤加减。

腰膝酸痛明显者,加用黄芪、鹿角霜等;冷痛较甚,加用制附子、干姜等;关节重着,肌肤麻木者,加用薏苡仁、苍术等;皮下有结节,加用虫类药物豁痰散结。

阅读全文>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推荐专家 MORE>
  • 戴春海 主任医师
    南京太乙堂中医院 中医肿瘤科
  • 张九方 主任医师
    南京太乙堂中医院 中医肿瘤科
  • 梁世界 主任医师
    南京太乙堂中医院 中医肿瘤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