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医生
精神科医生
北京昌平华佑医院
精神心理科
精神分裂症的发病原因及发病机理迄今尚未充分阐明,所以一级预防难以实施,在二级预防方面,国内外学者作了大量的工作,如标准的统一,标准评定量表的使用,对疾病进行早期的心理社会干预,使二级预防工作进展较快。
1、遗传因素
精神分裂症具有遗传性,家族中有精神病遗传史的人的患病率较高。研究显示,父母同患精神分裂症,其子女患精神分裂症的危险性为40%左右,父母其中一人患精神分裂症,其子女的患病率为7%-17%。
2、心理社会因素
生活中受到突发性或刺激性事件如父母离异、亲人死亡、升学未成、经济压力等社会生活事件诱发精神分裂症者较为常见,而且心理社会因素对于病程的延续及预后也有重要的影响。
3、病前性格特征
若性格偏异或性格不健全,心理承受能力低于正常人,尤其是患有分裂型人格障碍,那么在遇到一些突发事件时更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和刺激,增加发病的危险性。
4、生物化学因素
①神经生化研究显示,存在有多种神经递质功能异常,主要涉及多巴胺、5-羟色胺、谷氨酸。
②神经解剖和神经影像学研究显示,颞叶、额叶及边缘系统存在脑组织萎缩,脑室扩大和沟回增宽。
③母孕期病毒感染,围产期并发症,幼年的不良应激和躯体疾病,与神经系统发育缺陷有关,在精神分裂症发病中有一定影响。
5、环境因素
研究认为,生活在贫困阶层的人群生活条件很差,接受治疗不及时,再加上易与家人发生冲突,引起反复住院,终造成疾病迁延不愈,从而增加了患精神分裂的病率。
下一篇:北京间歇性抑郁症治疗医院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