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密度检查对特定人群是有必要的,尤其适用于绝经后女性、长期服用糖皮质激素者、65岁以上老年人、有骨质疏松家族史者及存在不明原因骨折的高风险人群。骨密度检测能帮助评估骨折风险、诊断骨质疏松、监测治疗效果。
1、绝经后女性
女性绝经后雌激素水平急剧下降,骨量流失速度明显加快,骨质疏松风险显著增加。建议绝经后女性每1-2年进行一次双能X线吸收测定法检查,该方法能精准测量腰椎和髋部骨密度。若检测结果T值低于-2.5,需考虑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
2、糖皮质激素使用者
长期使用泼尼松等糖皮质激素会抑制成骨细胞活性,每日剂量超过5毫克且连续使用3个月以上即可造成骨量流失。这类患者应在用药初期就进行基线骨密度检测,后续每6-12个月复查,必要时联合钙剂与维生素D补充。
3、高龄老年人
65岁以上人群骨微结构退化,跌倒风险与骨折概率同步上升。通过定量CT检查可评估椎体骨小梁质量,发现隐匿性椎体骨折。对于髋部T值在-1.0至-2.5之间的低骨量人群,建议通过阻抗运动增强肌肉力量。
4、骨质疏松家族史
直系亲属发生过髋部骨折者,其骨质疏松概率较常人高2-3倍。这类人群应从40岁开始筛查,采用超声骨密度仪初步评估跟骨状况。若发现骨量减少,需进一步做实验室检查排除继发性骨质疏松因素。
5、不明原因骨折
轻微外力导致腕部、椎体等部位骨折时,往往提示存在病理性骨脆性。此时除标准骨密度检查外,还应进行骨代谢标志物检测,如血清Ⅰ型胶原羧基端肽β特殊序列,以鉴别骨吸收亢进型骨质疏松。
普通健康成年人若无高危因素,常规骨密度筛查意义有限。建议通过膳食补充每日1000-1200毫克钙元素,配合适量负重运动维持骨健康。存在骨质疏松者应避免剧烈扭转动作,居家环境做好防滑处理,定期监测血钙和尿钙水平。冬季注意日照时间不足可能导致的维生素D缺乏,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药物干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