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补阳气效果较快的穴位主要有关元穴、命门穴、肾俞穴、足三里穴、大椎穴等。这些穴位均属温补阳气要穴,配合艾灸的热力渗透可激发人体阳气生发。
1、关元穴
关元穴位于脐下三寸,为任脉与足三阴经交会穴,中医称为“元气之根”。艾灸关元穴能温补下焦元气,改善畏寒肢冷、夜尿频多等阳虚症状。建议采用隔姜灸法,每次灸15-20分钟,以局部皮肤潮红为度。阴虚火旺者慎用。
2、命门穴
命门穴在第二腰椎棘突下,是督脉阳气汇聚之处。艾灸命门穴可温补肾阳,对腰膝酸软、五更泄泻等肾阳虚证效果显著。操作时宜采用回旋灸手法,注意保持艾条与皮肤3-5厘米距离。孕妇禁用该穴位艾灸。
3、肾俞穴
肾俞穴位于第二腰椎棘突旁开1.5寸,属膀胱经要穴。艾灸肾俞穴能直接温煦肾阳,改善生殖功能减退、耳鸣耳聋等症。建议与命门穴配伍施灸,采用雀啄灸法效果更佳。皮肤破损者不宜施灸。
4、足三里穴
足三里穴在外膝眼下三寸,是强壮保健要穴。艾灸足三里可通过调理脾胃生化气血,间接补益阳气,尤其适合食少腹胀的脾阳虚患者。可采用温和灸法,每周2-3次为宜。糖尿病患者需注意控温防烫伤。
5、大椎穴
大椎穴在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处,为诸阳经交会穴。艾灸大椎穴能振奋全身阳气,对项背冷痛、反复感冒等卫阳不足症状效果明显。施灸时建议配合防风措施,避免灸后受凉。高血压患者慎用强刺激灸法。
艾灸补阳气需坚持3-6个月周期,建议每周施灸2-3次,配合早睡早起、适度运动等养生方式。施灸前后注意保暖避风,避免进食生冷食物。若出现口干舌燥等上火症状,应减少灸量或暂停施灸。严重阳虚患者建议在中医师指导下配合内服中药调理,如金匮肾气丸、右归丸等温补肾阳方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