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发1型糖尿病六大治疗误区与循证应对策略——专访内分泌专家安赤颖主任

发布时间:2025-05-23 10:00:59

(2025年5月22日深圳讯)1型糖尿病(T1DM)是由胰岛β细胞自身免疫性破坏导致的胰岛素绝对缺乏性疾病,90%以上患者携带HLA-DQ/DR易感基因。新诊断患者常呈现“三多一少”典型症状,约30%以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为首发表现。尽管胰岛素替代治疗仍是基础,但近十年整合医学(Integrative Medicine)的突破为早期干预提供了新路径。本报记者专访深圳恒生医院内分泌科安赤颖主任,其团队通过免疫调节联合肠道微生态重建,已实现14例新发T1DM患儿停用胰岛素(最长12个月),糖化血红蛋白(HbA1c)稳定于6.5%~7.0%。

(安赤颖主任医师三级查房)

误区一:确诊即需终身胰岛素依赖

安赤颖主任展示患者数据:“2024年6月至2025年5月,我们对40余名新发患者实施整合治疗,14人完全停用胰岛素,空腹血糖稳定在5.5mmol/L左右,HbA1c<7%。空腹C肽≥0.5ng/mL的新发患者,抓住发病初期免疫攻击未完全摧毁β细胞的窗口期,通过免疫阻断、肠黏膜修复、肠道菌群重建等整合医学干预,可破解‘1型糖尿病完美风暴’难题。”

误区二:蜜月期即代表病情缓解

约60%新发未发生酮症酸中毒T1DM患者经胰岛素治疗后,可能进入蜜月期,血糖更易控制,甚至可短期停用胰岛素。但此阶段平均仅持续3-12个月,蜜月期结束后,β细胞功能将完全衰竭,需终身依赖胰岛素。整合医学干预旨在阻断免疫反应、恢复胰岛素自主调节功能,而非诱导蜜月期。

误区三:盲目尝试非循证疗法

安赤颖主任表示:“循证医学证实,胰岛素仍是1型糖尿病唯一有效药物。临床中许多患者曾尝试中药、干细胞、NK细胞等疗法,最终延误治疗。整合医学通过MDT(多学科团队)与HIM(健康整合医学)路径,以非药物手段实现免疫阻断与肠道修复。”

误区四:等待iPS细胞疗法而延误干预

安赤颖主任指出:“部分家长执着等待iPS细胞疗法,却忽视免疫调节。目前国内iPS疗法尚处于Ⅰ期临床试验阶段,预计需2035年才可能临床普及。我们采用三级干预策略:早期免疫阻断、中期代谢调控、晚期等待iPS疗法上市,使患者5年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降低。”

误区五:仅关注血糖数值达标

1型糖尿病属于脆性糖尿病,即使使用闭环泵,血糖波动仍难避免。胰腺β细胞仅是免疫攻击的第一战场,女性患者常合并桥本甲状腺炎(第二免疫战场)。传统对症治疗远不足以应对系统性免疫紊乱。

误区六:追求“绝对治愈”而忽视现实目标

安赤颖主任援引《自然》杂志标准:“现实目标分为三级:完全缓解(停胰岛素且HbA1c<7%)、部分缓解(胰岛素≤0.5IU/kg/天且HbA1c<7%)、长期控制。目前全球完全治愈的疾病不足10种,我们的14例患者中,最长已12个月未使用胰岛素。”

采访尾声,安主任展示数据:整合治疗使新发患者家庭治疗依从率提升89%。“治疗误区源于认知滞后。当家庭成为‘整合医学执行单元’,通过数字化管理平台(如动态血糖监测+CGM数据AI分析)提升依从性,T1DM将迈入‘功能性治愈’时代!”

(专家简介:安赤颖,深圳恒生医院内分泌科主任,主任医师,副教授,医学博士,博士后。1997年考入哈尔滨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七年制本硕连读专业,2004年留校任职于哈医大内分泌科。2006—2009年获哈尔滨医科大学内分泌与代谢病学博士学位,2015年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任访问学者。)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