腕踝针在痛症中的应用

发布时间:2025-04-29 06:53:59

腕踝针通过刺激四肢特定穴位调节气血,对头痛、关节痛、痛经等痛症具有快速镇痛效果,临床常配合电针或药物增强疗效。

1、头痛缓解:

外感风寒或肝阳上亢型头痛可选取腕部列缺穴、踝部太冲穴。列缺穴属肺经通任脉,太冲穴为肝经原穴,针刺深度0.5-1寸,留针20分钟配合百会穴按摩。顽固性偏头痛建议每周治疗3次,连续2周。

2、关节镇痛:

膝关节退行性病变选取外踝丘墟穴配合阳陵泉,腕部阳池穴对应少阳经。采用30号毫针斜刺进针,得气后连接电针仪,疏密波交替刺激15分钟。急性发作期每日1次,慢性疼痛隔日治疗。

3、痛经干预:

气滞血瘀型痛经针刺内踝三阴交配公孙穴,寒凝血瘀型加灸关元。月经来潮前3天开始治疗,选用1.5寸毫针直刺,行捻转补法至局部酸胀,留针期间用艾条温灸下腹部。

4、术后止痛:

骨折术后疼痛选取患肢对侧腕部养老穴、踝部悬钟穴。养老穴属小肠经通督脉,悬钟穴为髓会穴,采用皮下浅刺法,配合TDP照射患处。需在术后6小时内介入,每日2次直至疼痛缓解。

5、神经痛管理: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刺激腕部外关穴与踝部昆仑穴。外关穴属三焦经,昆仑穴为膀胱经经穴,采用泻法强刺激后接低频脉冲仪。配合梅花针叩刺疼痛区域,10次为1疗程。

日常可饮用玫瑰花3克、丹参5克代茶饮促进气血运行,练习八段锦两手托天理三焦动作改善经络循环。治疗期间避免冷水刺激,糖尿病患者需谨慎控制针刺深度,急性外伤需排除骨折后再行针刺。疼痛持续加重或伴发热呕吐应立即就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