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称高血压为什么病名

发布时间:2025-02-28 11:09:13

中医将高血压称为“眩晕”或“头痛”,属于“肝阳上亢”、“肝肾阴虚”等范畴。中医认为高血压的病因与情志失调、饮食不节、年老体衰等因素有关,治疗上强调调和阴阳、疏肝理气、滋补肝肾。

1、情志失调是高血压的重要诱因。长期精神紧张、情绪波动大,会导致肝气郁结,进而引发肝阳上亢,表现为头晕、头痛、易怒等症状。中医建议通过调节情绪、保持心态平和来缓解症状。可以尝试冥想、深呼吸等放松方法,必要时寻求心理咨询帮助。

2、饮食不节也是高血压的常见原因。高盐、高脂饮食会加重血管负担,导致血压升高。中医提倡清淡饮食,多食用富含钾、镁的食物,如香蕉、菠菜、芹菜等。同时,减少盐分摄入,避免过多食用腌制食品和加工食品。

3、年老体衰是高血压的生理因素之一。随着年龄增长,肝肾逐渐亏虚,气血运行不畅,容易引发高血压。中医强调通过滋补肝肾、调理气血来改善症状。常用中药如枸杞、熟地黄、山茱萸等,具有滋补肝肾、调节血压的作用。适当运动如太极拳、八段锦等,有助于增强体质,改善血液循环。

4、遗传因素在高血压发病中也占有一定比例。家族中有高血压病史的人群,患病风险较高。中医建议这类人群定期监测血压,早期干预。通过饮食调理、适量运动、保持良好生活习惯,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高血压。

5、病理因素如慢性肾病、内分泌疾病等,也可能导致继发性高血压。中医治疗上需结合原发病进行综合调理。常用中药如黄芪、丹参、川芎等,具有活血化瘀、调节血压的功效。同时,配合西医治疗,控制原发病情,有助于稳定血压。

中医治疗高血压强调个体化辨证施治,通过调和阴阳、疏肝理气、滋补肝肾等方法,达到稳定血压、改善症状的目的。患者应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进行治疗,结合饮食调理、适量运动、保持良好生活习惯,长期坚持,才能取得良好效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