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心力衰竭的指导原则
发布时间:2022-09-16 09:03:06
发布时间:2022-09-16 09:03:06
心力衰竭简称心衰,为大多数心血管疾病的终末阶段,指心脏无法行使正常的泵血功能,以维持血液灌流。心衰病死率和再住院率居高不下,是21世纪心血管领域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心衰死亡率与癌症相当,大约20%心衰患者在确诊后1年内死亡;50%的心衰患者在确诊后5年内死亡。2019年相关调查报告显示,我国心衰患病率在过去15年间提高了44%,心衰防治形势十分严峻。
2014年中国发布了中医治疗心力衰竭的指导原则,成为我国中医治疗心衰纲领性的文件。那么中医治心衰,怎样才能取得预期效果?中国中医药促进会中医药传承发展工作委员会委员、南京太乙堂中医科中医范海旺在心衰治疗上有独到见解,认为中医治疗心衰应遵循“补阳滋阴,益气温肾”原则,以辨证为主对症施治,可在临床上取得满意疗效。
范海旺出生于中医世家,从小随父侍诊,获得家传;独立行医后,跟随多位杏林名宿学习中医理论和诊疗技术,在随师侍诊、跟师抄方过程中,深刻感悟名师的接诊之工、辨证之巧、医道之圣、疗效之奇,于潜移默化中继承了名师的学术思想和宝贵经验,诊疗水平不断提高。长期俯身临床、总结临床、升华临床,在中医常见病、疑难病诊疗方面形成了独特的见解,尤其对心脑血管疾病有深入研究,认为脉为血府,与心相连,使血畅流脉中,环周不休,如果出现心肾不交、心脾两虚、心肺气阻以及心肝郁滞等现象,则会导致痰迷心窍、水饮凌心、淤血堵塞心脏或心包的血脉,使心脏元气受损而难以发挥其应有功能。气血失衡,必然导致心脑血管疾病发生,基起初表现为实证,即是气滞血瘀;后期则多为虚实夹杂,表现为是多虚多瘀。在深刻把握心脑血管疾病病因病机基础上,范海旺与国内心脑血管专家合作攻关,形成了具有创新性的中医心脑血管“三通平衡疗法”。
范海旺对心衰有深入研究,认为心衰的原因与肾阳虚衰、元气不足、心血痹阻、水饮内停有关,心衰为虚实夹杂之症,以心之阳气虚衰为本,血脉瘀滞、水饮内停、痰浊不化为标,属于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之证。在研究历代心衰治疗组方立法、结合自己临床经验的基础上,范海旺在心衰治疗上形成了自己的见解,认为中医治疗心衰,应在“三通平衡疗法”指导下,采取“补阳滋阴,益气温肾”原则予以辩证分型施治。
心衰证型及治法包括:心性阳气虚证,症状为心悸、胸闷、全身乏力、头晕、气短等,治宜补阳益气;阳虚水满证,这类心衰主要表现为心悸气短、尿短、下肢浮肿、胸闷不适等,治宜温阳利水;心脏气阴两虚证,症状为心悸、失眠、气短、失眠心烦,治宜益气滋阴;阴阳两虚证,表现为胸闷、心悸、下肢水肿、畏寒怕冷、心烦意燥、不能平躺等,治宜温阳滋阴;心性肾阳虚,主要表现是口唇青紫、面色发白、心悸、肢冷、腰膝酸软等,治宜温补心肾。
“补阳滋阴,益气温肾”辨证分型疗法在促进心衰患者康复、帮助危重心衰患者病情好转、提高心衰患者生存率等方面,取得了满意效果。“有些难治性、顽固性心衰,在经过西医规范用药治疗后,依然未能取得预期的效果。这个时候,采用中医药进行以补阳滋阴、益气温肾为主的辨证治疗,可以起到很好的控制作用,并进一步改善心脏功能,较好地实现心衰治疗目标。”范海旺这样说。
另外范海旺指出,作为一种进展性疾病,心衰各阶段的病理机制特点存在一定差别,在治疗上应有所侧重。例如在心衰失代偿的急性加重期,存在本虚不支、标实邪盛、甚至阴竭阳脱现象,应积极固护气阴或气阳以达治本的目的,必要时需急救回阳固脱;在代偿阶段慢性稳定期,患者多表现为本虚明显,在职上应以益气养阴或温阳固本为主,并兼以活血化瘀、化痰利水以治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