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主任医师冯兴华:类风湿关节炎证型不同治法有差异

发布时间:2020-05-28 09:30:17 复禾健康

中国中医科学院教授,原中国中医科学院风湿免疫科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风湿病重点学科带头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从医50多年潜心研究风湿免疫疾病的东城中医医院特聘专家冯兴华教授介绍,“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以慢性、进行性、侵袭性关节炎为主要表现的全身性自身免疫病,若不经过正规治疗,最终会导致关节畸形、功能丧失,其最常侵袭的关节包括:手指关节、腕关节、膝关节和足关节。该病在我国的发病率约为0.32%-0.36%,其中女性患病率为男性的2倍—3倍。

类风湿关节炎,中医称为“痹症”,《黄帝内经》记载:“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在风、寒、湿当中风邪当属第一,“风为百病之长”,就是说风邪可带着寒邪和湿邪同时侵袭人体,有“风寒”、“风湿”、“风热”等说法。冯教授说,“湿邪”重,逐渐就会形成“水”,表现为关节肿胀或者肢体肿胀。《内经》中说“热盛则肿”。关节肿胀除在湿邪盛时可以出现关节肿胀,热邪盛时也往往会有关节肿胀。针对湿热入侵,除了要看关节是否肿热之外,还要看舌,要看舌体(舌质)和舌苔两部分。舌体是指舌的肉质部分;舌苔是指附着在舌体上的苔状物。舌质正常是淡红色,如红色加重甚至是绛红色,说明有热象。舌苔正常有一层薄白苔,如苔色黄色明显或黄厚,都是热象。舌苔厚腻是身体湿热偏盛的一个重要特征。另外,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通过患者关节的外在表现,冯教授就能准确地诊断出患者的病情,对症治疗,辨证施治。

所谓痹,是由于风寒湿热邪害于关节,气血痹阻,导致关节疼痛、肿胀、晨僵为特点的疾病。因此,“祛邪”是治疗此类疾病的主基本治法,同时还要“扶正”,扶正也是要达到更好地“祛邪”的目的。

证型不同,治法也有差异

冯兴华教授说,每周六上午出门诊时,对于大部分患者依据中医理论,类风湿关节炎又可分为六大证型:风湿痹阻、寒湿痹阻、湿热痹阻、痰瘀痹阻、气血两虚、肝肾不足。由于气血运行不畅,脉络痹阻是类风湿关节炎的重要病理环节,贯穿疾病始终。因此,瘀血阻络证常可兼见于上述六种证型。

冯教授说,除了上述原因,腑脏功能失调也会导致痹症的发生,如血瘀。如果血液不畅,就会出现血瘀,血瘀严重以后,就可能导致人体的气血流通不畅,从而引发痹症的发生。其实,痹的演变是有规律的。通过多年临床研究发现,“湿热瘀阻”是类风湿关节炎活动期的关键病机,所以,中医治疗应以“清热除湿活血”为大法。清热除湿活血法在控制风湿病情活动、改善关节局部症状和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等方面有显著疗效。

此外,“中药外治法”是类风湿关节炎的辅助治疗方式,它采用中药泡洗、熏蒸、冷热湿敷等,结合内服中药,能取得非常好的疗效。该治疗法与内服药物结合可以改善症状,减轻患者的痛苦,有利缓解病情。但“湿热证”和“寒湿证”患者的治疗用药是绝对不同的。

湿热型:常见于疾病早期和活动期,以关节发红、发热、肿胀、疼痛、或体温升高、舌红苔黄腻为特征,治疗以清热除湿、活血通络、消肿止痛为原则,可选用苍术、黄柏、忍冬藤、苦参、青风藤、透骨草、土茯苓、茵陈、芒硝、生石膏等。

寒湿型:常见于疾病的缓解期和中晚期,这时关节发凉、局部冷痛,患者怕冷、舌淡苔白,病情在阴天和下雨天加重。治疗以散寒温经、化湿通络为原则,可选用温经散寒的中药,如细辛、桂枝、麻黄、川芎、泽兰、青风藤、威灵仙、黄芪、蜀椒等。

该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复禾健康观点,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