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的时候出血是怎么回事

发布时间:2025-06-03 09:53:18

针灸时出血通常由刺破毛细血管、体质因素、操作手法、穴位特性或凝血功能异常引起,多数情况下属于正常现象。

1、刺破毛细血管:

针灸针在刺入皮肤时可能触及皮下微小血管。人体皮肤及肌肉层分布着密集的毛细血管网络,尤其头面部、手足末端等部位血管更为丰富。针具接触血管后会导致少量渗血,通常表现为针孔处出现血珠,按压后即可止血。这种出血不影响治疗效果,反而在放血疗法中被视为促进淤血排出的治疗手段。

2、体质因素:

阴虚火旺或血热体质者更易出现针刺出血。这类人群常见面色潮红、手足心热、舌质红等症状,其血管脆性增加且血流速度较快。中医理论认为气血亢盛时,针刺后可能出现"见血如豆"的现象,通常建议配合滋阴降火的中药调理,如知柏地黄丸。

3、操作手法:

提插捻转等行针手法可能增加出血概率。快速进针、大幅度提插或长时间留针都会扩大针体与组织的接触面,若配合三棱针点刺或梅花针叩刺等特殊技法时,出血量可能更多。专业医师会根据治疗需要控制出血量,如刺络拔罐时故意造成微量出血以达到泻热目的。

4、穴位特性:

某些特殊穴位本身具有易出血特点。如十宣穴、耳尖穴等放血常用穴位,以及太阳穴、委中穴等血管丰富区域。位于肌腱韧带处的穴位如太渊穴,因组织致密也较易引发出血反应。古代医籍记载"血出如丝"在某些穴位属于得气表现。

5、凝血功能障碍:

血小板减少或服用抗凝药物可能加重出血。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华法林等药物者,或患有血友病、肝硬化等疾病时,针刺后可能出现止血困难。这类人群需提前告知医师病史,采用浅刺法或改用艾灸等非侵入性疗法。

针灸后出现微量出血无需特殊处理,保持针孔清洁干燥即可。若出血量较大或伴有皮下淤青,可局部冷敷后加压包扎。日常应避免在针灸前后24小时饮酒或剧烈运动,血虚体质者可多食用红枣、枸杞等补血食材。建议选择正规医疗机构进行针灸治疗,医师会根据黄帝内经"刺无出血,刺勿过深"的原则精准控制针刺深度。针刺后观察30分钟,出现头晕、心慌等异常反应应及时就医。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