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病防治应重视恢复颈曲

发布时间:2012-04-09 15:32:36

中医整脊科对颈椎病的治疗,是以“理筋、调曲、练功”三大治疗原则,治疗目标是以调曲为主,使因病导致的颈曲紊乱,得到改善或恢复。这是我们通过大量的临床实践和实验研究得出的经验。

一、正常颈椎的曲度是人体正常的生理结构

人体正常脊柱侧面观有颈曲、胸曲、腰曲和骶曲四个生理曲度,并由此来维持躯体支撑头颅、内脏的功能。人类新生儿和所有脊椎动物一样是没有颈曲、腰曲的。我们在韦以宗老师带领下研究腰曲形成机理时,发现并论证人类腰曲的形成,是自幼儿6个月坐起上半身的纵轴压应力以及腹腔内容物通过腹内外斜肌向前下方的拉力开始出现腰曲,至一周岁左右开始站立行走,在腰大肌的作用力下逐渐加大腰曲并趋于稳定。同时,通过前后纵韧带作用下逐渐形成了颈曲。

经发育成熟后的颈曲,是脊柱骨关节发育过程中的形态结构,决定了椎管的内径,椎间孔的大小、方位和颈椎横突孔之间的序列。其内涵之脊髓、脊神经及颈椎椎动脉,由此则决定其占有的空间及生物力学的关系。临床上颈曲的改变,既是脊柱力学关系的紊乱,也因此损伤其内涵的组织损伤而产生症状。

二、颈椎病的治疗应以恢复颈曲为主要目的

在整个脊柱承载力方面,腰椎是颈椎的基础;在运动力学方面,腰椎也是颈椎的基础。经研究表明腰曲改变与颈曲改变呈正相关。并且腰曲改变不一定刺激脊髓神经引起症状。而颈曲改变则首先受损于椎动脉,其次是颈神经或臂丛神经或脊髓而产生症状。另一方面,我们在研究脊柱枢纽关节论时,发现颈椎的所有动力系统(肌肉韧带)均起自胸廓。87%的颈曲改变合并胸椎侧凸的病例,其侧凸是旋转性的。此旋转源自腰椎的旋转。腰椎旋转侧弯后,继发上段胸椎反向旋转侧弯。胸椎旋转至颈胸枢纽关节后,颈椎反向旋转。临床上脊椎错位所致运动障碍,脊髓、脊神经和椎动脉之损害,主要之病理体征是椎曲改变。这一病理改变,颈椎一旦旋转,必侧弯,且椎曲也随之改变。从而诱发颈椎综合征的系列症状和体征。因此,颈椎病的胸椎侧凸源自腰椎的侧凸。从临床X线片观察,颈曲改变的颈椎病,其结构力学、运动力学的病因病理基础是腰椎。

颈曲变小甚至反弓的颈椎病,如果得不到很好的恢复其生理曲度,往往反复发作,到晚年出现颈椎椎管狭窄症。根据我院收治的128例颈椎椎管狭窄症病例,普遍存在颈曲消失甚至反弓现象,通过了解病史发现这些病人都有多年的颈椎病诊治经历,也就是说颈椎椎管狭窄症病患者是由于颈椎病反复发作治疗不当造成的。

我院5年多来治疗669例颈曲变小类颈椎病,由于椎曲的恢复总有效率达到98.51%,临床治愈率达87.52%,两年随访优良率86%。

恢复颈曲是颈椎病的光明未来。治疗脊椎劳损病,消除症状是必要的,更重要的是需恢复或改善颈腰椎的生理弯曲。另告诫人们颈腰病患者如能合理进行运动锻练,既能康复又能预防。因此,颈椎病单纯通过推拿、正骨或牵引治疗,无论什么高明的手法,如果不能恢复椎曲都会给患者留下后患,导致颈椎椎管狭窄症的形成。

三、避免久坐,有效保护颈曲

在韦以宗老师指导下,我们通过对青年人颈腰曲的X线照片动态实验研究,证明坐位下整体腰椎会出现短缩,是因为坐位时髋关节屈曲,附着于股骨小转子的腰大肌随着髋关节的屈曲而松弛。腰椎失去了前缘的支撑力,在上半身的载荷下椎间隙压缩,椎间隙变窄。实验显示,此收缩活动于上段腰椎更为明显。而变窄的椎间隙是以前缘为主,因此几乎所有的首试者坐位后的椎曲都较站立位变小。久坐引起颈、腰曲的变异,主要是起于所有腰椎的前缘,止于股骨小转子的腰大肌作用力减弱或不作为。

谜团解开了,病因找到了。韦以宗老师呼吁以坐姿劳动的人,应常站起来走走,恢复腰大肌的肌张力。实际工作需要无法站立,也应常伸伸腿或盘盘腿,活动腰大肌,避免长期松弛而挛缩,导致腰曲失去回弹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