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脏内结石的“诞生”(核心生成环节)!
时间:2025.09.24 16:26 作者:长沙京石结石医院
时间:2025.09.24 16:26 作者:长沙京石结石医院
肾脏内结石的“诞生”(核心生成环节)!
肾脏内结石形成是多因素驱动的物理化学过程,需经历5个关键步骤,犹如“小晶核长成石块”的过程:
1.启动条件:尿液过饱和状态
当肾脏滤过的尿液中,草酸、钙、尿酸等成石物质浓度超过溶解度(如饮水不足导致尿浓缩、痛风患者尿酸排泄激增),便形成“过饱和尿液”——类似盐在浓盐水里析出的前提。夏季出汗多、长期高草酸饮食(如菠菜、杏仁)会显著加剧这一状态。
2.关键起点:晶核形成
过饱和尿液中,成石物质分子随机聚集形成微小“晶核”(直径仅几微米)。这一过程分两种形式:
均相成核:无杂质时分子自发聚集成核(少见);
异相成核:更常见,肾脏内的细胞碎片、细菌、脱落上皮等“杂质”提供附着点,大幅降低成核难度。
3.生长与聚集:小晶核变大颗粒
晶体生长:晶核不断吸附周围成石物质,按晶格结构“长大”,如草酸钙晶体沿特定方向堆积;
晶体聚集:单个晶体通过化学静电作用相互粘连,形成更大颗粒(直径≥100μm),此过程比单纯生长快10倍以上,可在数天内形成毫米级颗粒。
4.滞留关键:晶体“扎根”肾脏?
正常情况下,微小晶体随尿液排出,但以下因素导致晶体滞留:
黏附机制:受损的肾小管上皮细胞会释放透明质酸等黏附蛋白,像“胶水”一样将晶体粘在管壁上;
抑制物质不足:尿液中本应阻止晶体生长的枸橼酸盐、镁离子等减少(如饮食失衡、遗传缺陷),放任晶体“野蛮生长”;
局部病变:肾乳头钙化斑(Randall斑块)、肾积水等病变为晶体提供“定植点”,终形成临床可见的肾结石(直径通常≥2mm)。
上一篇: 肾脏结石的“脱落”(向输尿管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