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豆病患者不吃蚕豆就不发病是吗

发布时间:2024-09-23 10:49:49

蚕豆病,即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症,由于基因突变后导致红细胞G-6-PD活性降低,或酶性质改变而造成临床上的溶血表现。G-6-PD酶是自然存在红细胞中的一种酶,具有抵抗氧化作用对红细胞的损伤,如果该酶缺乏,则意味着红细胞抵抗氧化的作用会减弱,而此时红细胞就会在身体里发生溶解,出现溶血性贫血。

蚕豆病属于先天性遗传性疾病,是伴X染色体不完全显性的遗传。正常人有46条染色体,X染色体和Y染色体是决定人性别的两条染色体,男性是XY,女性是XX。女性如果有一个X染色体出现了基因上的缺陷,导致G6PD酶的基因缺陷,则还有一个正常的染色体,这时女性一般不会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而男性如果X染色体上出现基因上的缺陷,因另一条染色体是Y染色体,所以此时男性一般都会发病,这也是该病男性多于女性的原因。

在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的情况下,红细胞本身对氧化性损伤的抵御潜力,可能在任何氧化性刺激下,就会导致红细胞的破坏,形成溶血,常见的就是蚕豆,临床上可以看到部分患者吃了微量的新鲜蚕豆,有些人甚至闻到蚕豆的豆香、沾了蚕豆的花粉,都有可能发病,出现血尿、溶血反应。

G-6-PD缺乏使红细胞受过氧化损伤,具有氧化易感性,一些具有氧化性药物因素、感染因素等,也都可以导致G-6-PD酶缺乏的溶血性贫血发作。

感染是一种氧化性刺激,感染时中性粒细胞及巨噬细胞产生活性氧,可释放出蛋白酶而影响红细胞膜。另外,红细胞表面有C3b受体,使微生物及抗体在红细胞表面形成免疫复合物,吸引更多的中性粒细胞趋向红细胞周围,释放活性氧破坏红细胞而溶血。对于蚕豆病患儿,常发生细菌性肺炎、病毒性肝炎等感染,在感染后数日,会出现血管外溶血。所以蚕豆病患者,也要注意避免感染诱发。

氧化性药物,包括:退热止痛药:乙酰水杨酸、乙酰苯肼、非那西丁、安替匹林、匹拉米洞;抗疟药:伯氨喹啉、扑疟喹、阿的平、奎宁;磺胺类:氯本磺胺、N-醋酰磺胺、磺胺乙酰、柳氮磺胺吡啶、磺胺异恶唑、磺胺吡啶;

呋喃类:呋喃呾啶、呋喃唑酮、呋喃西林;其他:二硫基丙醇、亚甲蓝、萘(樟脑丸)、水溶性维生素K、氯霉素、苯肼、羧苯磺胺、丙磺舒、奎尼丁、氯喹、甲苯磺丁脲、维生素C(大剂量)、蚕豆、痢特灵、熊胆、川连。

综上,当蚕豆病确诊后,就要特别注意食物和药物、以及感染等方面的禁忌和注意,特别是蚕豆及其相关制品,甚至都要避免前往收割蚕豆或蚕豆花开的环境地,以此避免诱发疾病发作。当蚕豆病患者发生急性溶血时,常表现为黄疸、贫血、血红蛋白尿,全身不适症状表现为畏寒、发热、恶心、呕吐、腹痛、腰痛、酱油色或茶色及血尿、贫血、黄疸、神志不清、休克、肾功衰等等;溶血阶段治疗考虑选择糖皮质激素类药物,抑制溶血发作;在非溶血发作期,则需要依靠患者的自我防护,避免危险因素,就可以基本上与正常人无区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