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小米脱壳主要采用石磨碾压、杵臼舂捣、水磨研磨、风车扬簸、脚踏碓舂等方法。
1、石磨碾压
将晒干的小米平铺在石磨盘上,利用上下磨盘的旋转挤压使谷壳与米粒分离。石磨通常由花岗岩制成,通过人力或畜力驱动,磨盘间隙可调节能控制脱壳程度。这种方法效率较高,适合批量加工,但需注意米粒完整度,过度碾压会导致碎米增多。
2、杵臼舂捣
使用石臼和木杵反复捶打小米,利用冲击力使外壳破碎。操作时将小米放入深腹石臼中,双手持杵垂直舂捣,过程中需不断翻动谷物确保受力和均匀。该方法劳动强度大但工具简单,适合家庭少量加工,脱壳后需配合筛网去除残留谷壳。
3、水磨研磨
借助水力驱动磨盘对小米进行持续碾磨,水流带动木质或石质涡轮旋转,通过传动装置使磨盘产生碾压力。水磨坊通常建于溪流旁,能实现自动化连续作业,脱壳效率显著提升,但需定期维护水道和磨盘咬合度。
4、风车扬簸
脱壳后的小米混合物通过木质风车进行分选,摇动风车叶片产生气流,较轻的谷壳被吹离,较重的米粒垂直落下。此法常与石磨或杵臼配合使用,利用比重差异实现壳米分离,需选择适当风力避免将细小米粒一同吹散。
5、脚踏碓舂
采用杠杆原理设计的脚踏碓具,通过踩踏木板使另一端的碓头抬升后自由落下,对臼中小米产生周期性冲击。相比手工杵臼更省力,能保持稳定捶打频率,通常配备多组碓头同时工作,适合村落集体加工场所使用。
古代小米脱壳技术融合了力学原理与材料特性,不同方法根据生产规模和环境条件灵活组合。石磨与水磨适合大规模加工,杵臼和脚踏碓更适应家庭场景,风车扬簸则是关键的后续精制工序。这些传统工艺在保证脱壳效率的同时,最大程度保留了小米的营养成分,部分方法至今仍在偏远地区沿用。现代复原这些技术时需注意工具材质的选择与安全操作规范,木质部件需定期防蛀处理,石质工具要避免剧烈温差导致的开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