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源性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有哪些表现症状?如何诊断这种疾病

发布时间:2021-08-04 16:32:43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又称播散性血管内凝血。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是一种获得性出血综合征,与多种细胞因子释放、生理抗凝血因子缺乏及纤维蛋白溶解受抑制有关。药物是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重要发病因素。最常见的药物为抗肿瘤药物,其次为促凝或抗纤溶药物,其他一些引起溶血的药物及药物过敏等。可引起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药物有解热镇痛药、抗生素、抗纤溶药和化疗药物等。

【临床表现】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本质是一种广泛的、散在的微血管栓塞症,表现为微循环障碍、出血倾向、脏器功能障碍、溶血等。药物性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多表现为典型的急性型,往往在应用药物后出现溶血性贫血、过敏性休克等,常有发热、低血压、酸中毒、蛋白尿等,出血倾向和肾衰竭甚为多见,注射部位及伤口渗血发生率明显高于一般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对肝素等抗凝治疗的反应较好。

【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

参照1999年全国第六届血栓与止血会议制定的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诊断标准,药源性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有如下特点:

①有用药史,表现为急性型,症状在短期内出现;②常伴有溶血性贫血或过敏性休克;③常出现肝、肾功能不全,在鉴别诊断时要详细询问用药史,分析所用每种药物对出现凝血的可能影响,排除非药物性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2.鉴别诊断

(1)原发性纤溶亢进症,可表现有出血倾向,纤维蛋白原明显减低及各种纤溶实验指标异常,但原发性纤溶亢进症:①微循环衰竭及全栓塞表现甚少见;②除纤维蛋白原明显减少外,其他凝血因子减少不明显;③血小板减少不明显。其活化及代谢产物不增加;④D-二聚体多为阴性;⑤除纤维蛋白原外,其他凝血因子激活分子标记物如F1-2,AT一Ⅲ等一般正常。

(2)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可表现出血、有微血管病性改变和血小板明显减少,但纤维蛋白原定量正常,凝血酶原时间正常,SP试验阴性。

【预防与治疗】

1.预防

针对溶血性贫血,过敏性休克等,及时给予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防止发展为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2.治疗

治疗原则应序贯性、及时性、个体性及动态性的。

主要包括原发病因处理和祛除诱发因素,抗凝血因子补充,抗纤溶治疗、溶栓治疗及必要的对症治疗等。针对药源性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不同阶段,可选择以下药物治疗:①早期给予大剂量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同时预防和治疗肾功能不全;②抗凝治疗:多数主张早期处于高凝状态时,应用肝素或低分子肝素;③当患者有较严重的血小板或凝血因子减少时,补充血小板及凝血因子。目前认为血小板悬液、凝血酶Ⅲ浓缩物的输入是安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