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阴阳平衡的整体,热气下沉引火归元,寒气上提滋阴养元,阴阳相和相生,肌体健康正常,反之阴阳失衡,热气只升不降,寒气只沉不升,慢慢在上、下两极堆积。胸膈以上不正常发热,肚脐以下到处是寒冷迹象。
中医通常把胸腹腔分为上、中、下三焦,心火在上焦,脾土居中焦,肾水处下焦。
当上焦火大,下引不了,会有心火过旺的问题病机是热重在心,阳亢于阴,实火作祟。
当中焦堵塞,上下隔断,中焦枢纽就会失效病机是肝郁犯脾胃,或脾胃长期虚弱。
当下焦阴寒,肾阳衰疲,寒凉即至,寒则生虚火病机是肾阳虚,阴寒盛于下,虚阳上浮。
上热下寒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慢慢堆积,慢慢影响,不是一下子就出现的,用“积小成多”来解释非常合适。所以,调理上也要循序渐进,辨明病因后再一步步推进。
调理“上热下寒”即根据病症表现,上、中、下焦到底是哪一路出问题,再对症下药,总的是清上、畅中、温下。
上焦清热去心火,再兼顾虚寒,慢慢温补和生活调理。
中焦疏通恢复运行,调理脾胃或疏肝解郁,让脾胃慢慢正常起来。
下焦调理肾阳虚,推动肾水上升,滋养心火。
上热下寒为什么会成为难题?因为有的只看到某一病机,如中焦不通,以偏概全;有的只用某一种药,如清热解毒的汤剂,单打独斗;有的找到了病因在哪里,但药却用错了,如该调理肾阳虚的,结果用了疏肝解郁的药,效果不好。总之,单纯的清热拔毒,寒邪会重上加重,单纯的温阳祛寒,上火的问题没有解决,单纯的打通中焦,寒热没有调和,一样没有起色。
梁院长总结到,上热下寒的问题,一定要找对医生,辨证论治,不可乱服药,要遵医嘱用药。
南京太乙堂中医院梁院长在等国内外核心期刊过论文多篇,其中一文获得全国论文一等奖。获得中华医学论文一等奖。先后被“名师垂教”录入,在业内引起很大反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