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肚子疼可能与盆腔炎、子宫内膜异位症、卵巢囊肿、子宫肌瘤、痛经等妇科疾病有关。具体病因需结合伴随症状和医学检查综合判断。
1、盆腔炎:
盆腔炎是女性上生殖道感染性疾病,多由细菌逆行感染引起。急性期表现为下腹持续性疼痛伴发热,慢性期可能出现隐痛或坠胀感。典型症状包括阴道分泌物增多、性交痛、排尿不适等。临床常用抗生素治疗,严重者需静脉给药。
2、子宫内膜异位症:
子宫内膜组织异位生长引发的慢性炎症性疾病。疼痛具有周期性特点,经期加重,可能放射至腰骶部。常伴随月经异常、不孕等症状。治疗包括药物抑制内膜生长和手术治疗病灶。
3、卵巢囊肿:
卵巢囊性肿物在扭转或破裂时引发急性腹痛,多为单侧剧烈疼痛。功能性囊肿可能随月经周期变化,病理性囊肿需警惕恶变风险。超声检查可明确囊肿性质,5厘米以上囊肿建议手术干预。
4、子宫肌瘤:
子宫平滑肌组织增生形成的良性肿瘤。肌瘤压迫或变性时可引起下腹坠痛,常伴月经量增多、经期延长。无症状小肌瘤可观察,症状明显者可采用药物缩瘤或手术切除。
5、痛经:
经期前列腺素分泌增多引发的原发性痛经,疼痛集中于下腹部,可能伴随恶心、头痛。继发性痛经多由器质性疾病引起。热敷、止痛药可缓解症状,严重者需排查盆腔器质病变。
建议出现下腹痛时记录疼痛特点钝痛/绞痛/放射痛、持续时间、诱发缓解因素。经期避免剧烈运动,注意腹部保暖。日常保持外阴清洁,避免频繁冲洗阴道破坏菌群平衡。适量补充维生素E和Omega-3脂肪酸有助于缓解炎症性疼痛。若疼痛持续超过3天、伴随异常出血或发热,需及时妇科就诊排查器质性疾病。35岁以上女性建议每年进行妇科超声和宫颈癌筛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