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之后一般可以继续艾灸治疗,但需根据个人体质和症状调整灸法和穴位。艾灸具有温经散寒、扶阳固本的作用,适合秋冬季节养生,但阴虚火旺或实热证人群应谨慎使用。
立秋后自然界阳气渐收,人体易受寒湿侵袭,此时艾灸关元、足三里等穴位有助于增强免疫力,预防呼吸道疾病和关节疼痛。对于慢性虚寒性疾病如宫寒、胃痛、风湿等,三伏灸后可衔接秋冬季巩固治疗,每周1-2次为宜。艾灸时建议选择上午阳气升发时段,灸后注意保暖避风,配合饮用生姜红枣茶增强温补效果。
若出现口干舌燥、失眠多梦等阴虚症状,或正处于急性发热、皮肤感染期,应暂停艾灸。高血压患者避免灸大椎等升阳穴位,糖尿病患者需严格控制灸疮护理。秋季干燥时节可减少直接灸频次,改用隔姜灸或艾条悬灸,灸后及时涂抹芦荟胶防止皮肤干裂。
艾灸作为中医特色疗法,需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辨证施治。立秋后继续艾灸时,建议结合舌脉变化调整方案,配合银耳羹、百合粥等润燥食疗,达到阴阳平衡的养生效果。特殊人群及孕妇使用前务必咨询中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