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牙塔内隐形伤痕的防护体系正在成型
发布时间:2025-05-26 11:46:03
发布时间:2025-05-26 11:46:03
5月25日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日,小编发现围绕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育心”体系已逐步完善。进入5月份以来,肉眼可见的大学生“心理周”、“心理健康月”、“育心节”、“健心行动”纷纷出炉。这些活动是提升大学生整体心理健康的有力抓手,也是教育部《关于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发布以来的实践升华。
根据《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目前,18-25岁群体抑郁风险检出率达24.1%,远超其他年龄段。当我们在社交媒体上看到#毕业论文致谢里的抑郁症#这类话题登上热搜时,我们可能看到了大学生"懒散""脆弱"的表面,实际上,大学生心理问题可能源自于神经递质失衡、社会支持系统缺失、慢性压力积累等多重因素的叠加。
象牙塔内的三重压力风暴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除了跟这一特殊时期的激素变化有关,也跟社会环境的系统更新有关。
在清华大学2023年开展的脑电研究中,持续使用社交媒体超过3小时的大学生,其前额叶皮层活跃度下降15%。当碎片化信息不断冲刷神经突触,当同辈的"完美人生"持续引发比较焦虑,大脑长期处于应激状态,最终可能诱发5-羟色胺系统的功能紊乱。
最近几年,由于经济大环境的不确定性增多,业市场的不确定性也在持续加剧,就业压力导致集体性的存在焦虑;根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数据,62.3%的抑郁倾向大学生曾遭遇"你的痛苦都是矫情"的家庭回应,"考研三战女孩被父亲拉黑"等社会新闻也反映出传统家庭支持系统在应对新型心理危机时的结构性失灵。
大学构筑的心理健康防护网
在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24小时亮灯的"心灵驿站"成为夜间最温暖的所在。这个配备生物反馈仪、虚拟现实放松舱的空间,见证了当代青年自我救赎的勇气,也见证了当代大学在学生心理健康支持系统层面的努力。
自从2018年教育部颁发《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以来,高校系统针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各种科普和推动解决心理问题的创新举措持续不断,并且呈现从个体到集体的系统性变革。
从武汉大学开设“家长心理课堂”,到上海交大的网格化学生心理管理系统上线;从聚焦525大学生心理健康日的点状科普,到进入5月就开始启动的“心理月”系列活动;从校园心理中心唱独角戏到“党政领导牵头、职能部门统筹、系部协同落实、师生广泛参与”的系统落实,一张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防御大网正在铺开。
精准干预的科学和技术支持
由于大学生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因此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干预,除了构筑心理预防大坝外,还需要针对已经发病的人群采取精准化干预,并且考虑药物对疲劳恢复、认知影响、嗜睡和代谢副反应等情况以减少相关人群的社会适应性内耗。
2024年,我国自主研发的全球首个三重再摄取抑制剂(SNDRI)盐酸托鲁地文拉法辛缓释片(若欣林)被纳入国家医保。与传统药物单通道的作用机制不同,若欣林®具有5-羟色胺(5-HT)、去甲肾上腺素(NE)和多巴胺(DA)三通道再摄取抑制作用。临床研究证实:若欣林®能够全面、稳定的治疗抑郁症,显著改善患者焦虑状态、阻滞/疲劳症状、快感缺失和认知能力,促进社会功能恢复;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不引起嗜睡,不影响性功能、体重和脂代谢。荟萃分析结果亦显示若欣林®的疗效优于其他21种抗抑郁药,该项分析结果发表于学术期刊《Chinese Medical Journal》。
近年来大数据、人工智能和传感技术的发展,也让学校在学生心理健康筛查方面有更加科学的支持。清华大学开发的“学生行为健康画像”,通过食堂消费频率、图书馆停留时长等20项指标预测心理危机,准确率达81.3%。 华南理工大学试点“情绪感知手环”,实时监测心率变异性(HRV),发现异常自动推送心理咨询预约链接。
近日,著名钢琴大师孔祥东在朋友圈讲述了自己长达10年的抗抑郁历程,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因此出现心理问题纯属正常,大学生不需要有“讳疾忌医”的心态,从学校到社会正在形成的"生物-心理-社会"的全方位支持网络,也是大学生成为“心有大我、肩有大任、行有大德”的时代新人的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