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立体守护在行动
发布时间:2025-04-03 16:18:14
发布时间:2025-04-03 16:18:14
2025年可谓是心理健康的大年。先是2024年12月31日,国家卫健委把2025-2027年确定为“儿科与精神服务年”;2025年卫生系统需要落地的8件实事,其中之一就包括地级市标配专门的“心理门诊”,即将到来的世界卫生日,年度主题也是"保障母婴健康呵护祖国未来",而日前四川省发布推进省、市县学生三级心理健康中心建设的做法也引发大家关注,肉眼可见的是,一套围绕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立体守护体系正在形成。
而所有这些努力的背后,是我国青少年抑郁症患病率达2%,青少年抑郁状态检出率达24.6%,部分地区初高中筛查阳性率甚至突破30%等日益严峻的现实情况。
被忽视的"心灵感冒":青少年抑郁的特殊性
与成人抑郁不同,青少年抑郁常以"隐形症状"呈现。在生理层面超40%患者首诊主诉为头痛、胃痛、失眠等躯体症状;在行为层面会表现为突然的成绩滑坡(如从班级前10跌至30名)、暴食/厌食、自残等现象;在情绪上用"搞笑人设"掩盖内在喧嚣的情绪,很多社交媒体上表现的"我很好",私密账号却写满阅后即焚的绝望呐喊。
深圳一名15岁女生因"反复胃痛"就诊消化科半年无果,最终心理评估确诊中度抑郁;杭州初中教师发现,班级里"最爱讲笑话"的学生,深夜在游戏论坛连续发布"想消失"的匿名帖,这些在"微笑面具"的伪装大大增加了筛查和应对难度。
立体守护:家庭-学校-医疗共筑三级防御网
中科院院士、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的院长陆林教授日前接受采访时说,对于抑郁症,最好的策略是预防。过去,人们对于抑郁症没有正确认识,将患者持续的情绪低落视为‘矫情’和‘缺乏耐受力’。陆林指出,实际上,抑郁症与个人的心理承受能力并无直接关系,即使心理素质很强的人,也有可能患上抑郁症。因此,为了避免出现更多的悲剧,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就需要家庭、学校和医疗机构携手应对。
家庭需要从"成绩观察"到"情绪观察"
家长通过观察子女的睡眠模式改变(如持续早醒2小时以上)、学业表现波动(成绩突然下降30%以上)等细节,可及时启动专业评估。当连续2周出现"晨重夜轻"情绪波动、每日有效睡眠<6小时、突然抗拒曾经热爱的活动(如放弃学了8年的钢琴)等情况,尤其要警惕;在沟通方式上也需要避免"你就是想太多"等否定式语言,改用"你最近好像很累,需要妈妈做些什么?"的开放提问。
校园需要从"应急响应"到"常态防护"
目前中小学的心理中心建设和心理老师配备开始进入常态化,除了四川省这种立体化的三级学生心理中心建设外,部分学校的创新性动作也值得推广,比如上海部分中学引入AI微表情分析系统,通过课堂录像识别表情呆滞、反应延迟的学生;南京某重点高中将"情绪急救课"纳入必修,教授腹式呼吸、渐进式肌肉放松等实用技能;广州有学校培训"心理委员",掌握"三问法"(问感受、问需求、问资源)等基础干预技巧。
青少年药物治疗需要更加科学和安全
由于青少年处于相对关键的生理时期,因此对于青少年抑郁的治疗,除了考虑相关抑郁症状的改善外,还需要考虑药物对疲劳恢复、认知影响、嗜睡和代谢副反应等情况。2024年,我国自主研发的全球首个三重再摄取抑制剂(SNDRI)盐酸托鲁地文拉法辛缓释片(若欣林)被纳入国家医保。与传统药物单通道的作用机制不同,若欣林®具有5-羟色胺(5-HT)、去甲肾上腺素(NE)和多巴胺(DA)三通道再摄取抑制作用。临床研究证实:若欣林®能够全面、稳定的治疗抑郁症,显著改善患者焦虑状态、阻滞/疲劳症状、快感缺失和认知能力,促进社会功能恢复;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不引起嗜睡,不影响性功能、体重和脂代谢。荟萃分析结果亦显示若欣林®的疗效优于其他21种抗抑郁药,该项分析结果发表于学术期刊《ChineseMedicalJournal》。
当青少年抑郁症防治正在从"有病治病"转向"未病先防",从"个人挣扎"变为"系统支持";当学校心理老师能准确区分"青春期叛逆"与"抑郁前兆",当家长不再把心理咨询等同于"丢人现眼",当城市每个角落都能找到专业的心理门诊,我们相信,青春的心灵绿洲才能轻舞飞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