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景附子理中丸源自古方 温中散寒,调理胃冷痛

发布时间:2023-10-09 11:48:14

民间有一句俗语叫作“十个胃病九个寒”,意思是胃易受寒、胃病以寒证者居多。有的人很怕冷,手脚即便在夏天摸上去也是冰凉的,到了寒冷的冬天,穿很厚的裤子膝盖以下也总是冷的。他们往往皮肤偏白,舌头颜色也淡,平素大便不成形,女性还通常会有痛经的毛病。平常一旦吃点冷饮或寒凉的水果,就会有肚子绵绵作痛、腹泻的毛病,这时如果用热水袋捂一下肚子,就会觉得疼痛减轻一大半。

在中医里,这种人一般是属于脾胃虚寒的阳虚体质。这时候可以推荐他们吃一种温中健脾的中成药——附子理中丸,来帮助祛除身体里面的寒气。

赶走寒邪一丸见效

著名中医罗大伦曾经在文章中记录了这样一件事。有一年入秋后,他给家里打电话,听到母亲说话有气无力的,问怎么了,母亲说,最近胃总感觉隐隐作痛,吃什么都没有胃口。因为母亲是医生,于是他就没有多去关心。结果,这个病就缠绵了下来,母亲服用了一些疏肝和胃的药,病也未愈,母亲怕是胃癌,在医院检查了多次,连胃癌的影子都没有。再接着治胃病,仍没有效果。这事儿大约持续了一个多月,直到罗大伦回家,看到母亲仍难受,他在下车时感受了当地的温度,然后看到母亲穿的衣服,就知道是怎么回事儿了。

于是,他就立刻出去买了中成药——附子理中丸,并告诉母亲,只吃这一种药丸,就可以好。母亲认为我太轻率了,根本不相信。但为了给儿子一个面子,就勉强吃了。两天后,令她没有想到的是:折腾了一个多月的胃痛,就此消失了,后来基本没有犯过。

罗大伦认为,这是因为母亲的病是寒邪伤胃,导致寒凝胃脘,就引起疼痛。大家都考虑治疗胃病要疏肝和胃,却常忘记寒邪。

而附子理中丸,正是针对脾胃受寒的良药。

源自古方温中散寒

附子理中丸源自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是在《伤寒论》理中丸基础上加附子一味组成。

由仲景宛西制药生产的附子理中丸的成分沿用了《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原方,但以党参替代人参,白术炒制。本药的主要功能是温中袪寒、补气健脾,用于脾胃虚寒证较重乃至脾肾阳虚证,症见脘腹绵绵作痛、喜温喜按、呕吐、大便稀溏或下利清谷、脘痞食少、畏寒肢冷、口不渴、舌淡苔白润、脉沉细或沉迟无力。

方中制附子大辛大热,可补火助阳,温暖脾肾,为君药。干姜辛热,温运脾阳,袪寒止泻,助附子温阳;党参甘温补元,温补脾胃疗中虚,共为臣药。白术苦温,健脾燥湿正升降,为佐药。甘草益气补中,缓急止痛,兼调和诸药,为佐使药。全方温运脾胃,缓急止痛,使中焦安妥,故名理中。

胃寒是什么?胃在我们身体中是“太仓、水谷之海”,就是掌柜厨房的部门。胃有胃气、胃阴、胃阳三个打工仔,我们吃下去的东西,首先在胃里进行“腐熟”,就像炖菜一样,胃阳相当于灶火,胃阴相当于锅中的水和油,胃气则在旁边加油鼓劲提供动力,推动食物往下一个车间“肠道”走。

胃寒分两种情况:因贪食寒凉过度、腹部受冷吹风等,胃阴、胃阳暂未受到实质性的损害,但胃里多了“寒气”,这种是“实寒”;胃阳确实受伤了,阴阳平衡被打破,表现出“胃里阳气不够”,这种是“虚寒”。

胃脘冷痛多因为中焦虚寒引起,见于西医的慢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等疾病,见胃脘部隐隐作痛,喜温喜按,呕吐清水,不思饮食。这种患者就适合使用附子理中丸,

此外,附子理中丸还能治疗呕吐清水,这种清水就是脾阳虚不能蒸化掉的水液,正如张仲景说“寒多而呕”。这种人,他的唾液会很多,而且质地清稀,嘴里总是觉得很寡淡。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用附子理中丸治疗。

专家提醒,服用附子理中丸后,最好马上喝一碗热稀粥,以助药力,加强功效。

该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复禾健康观点,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