蹲厕途中 千万不要冲厕所小心细菌感染
发布时间:2023-06-05 13:25:00
发布时间:2023-06-05 13:25:00
不少小伙伴喜欢在如厕中途冲水,原因很简单:让臭味少一些。
但该话题却分析说,这其实是一个非常不健康的做法。
主要原因在于,马桶的水在旋转的时候,水滴会溅起来,包括向上的气体都含有病菌。如果不小心溅到下身,还可能会引起泌尿系统感染。
网友们给出的一坨留言,理由也是五花八门:
等不住太臭;
便便时间长,不冲受不了;
量大怕堵马桶;
习惯了,还不止冲一次
……
那么,马桶怎么冲才科学?便便太臭正常吗?不能畅快地拉便便怎么办?请捏住鼻子继续看↓↓↓
01、开盖冲马桶真的会“粪菌飞溅”吗?
先说答案:会的。
冲马桶时会喷溅出来的东西,其实可以用大家比较熟知的一个词来形容——气溶胶。
专家介绍,冲马桶时,周围的空气中就会充斥着大量随着冲水而释放的微小液滴,这些液滴被称为气溶胶羽流。
这是因为在冲水时,马桶产生了一股强劲的向上气流,有实验显示,这些气溶胶颗粒可以在空气中以每秒2米的初始速度迅速喷射出来,在8秒内达到马桶上方1.5米的高度。
这些能量充沛、漂浮在空气中的颗粒主要是向上或向后移动,但它们的运动是不可预测的,甚至有可能悬浮在空气中长达几小时,进而污染墙壁和卫生间内的其他物品。
还有一项研究表明,开盖冲水后,厕所环境中被检测到的细菌浓度可达关盖冲水时的12倍之多。
因此,上厕所最容易接触病毒和细菌的时刻,往往不是在坐便或蹲便时,而是冲水时。对于冲马桶这件事,专家多数还是建议冲水时最好盖上马桶盖。既可以确保喷溅物不会喷溅到马桶以外,又可以避免接触可能含有病菌的气旋。
02、“蹲坑”冲水比坐马桶冲干净?事实恰好相反
一些小伙伴认为,蹲便看上去没有身体接触,感觉要比坐马桶干净一些,其实结果恰恰相反。
蹲便往往采用直冲式冲水,其产生的气旋高度甚至可以达到一人高,水滴飞溅范围更广,细菌数远高于马桶。
坐式马桶一般采用虹吸式冲水,飞溅情况相对会好很多,不过,虹吸入下水道时也会产生气旋,所以还是可能溅出一些细菌。
曾有人做了一个实验进行对比。研究人员在冲厕所的水中加入荧光素钠,在坐厕和蹲厕的上方放置玻璃板,通过调节玻璃板的高度来了解冲水时的气旋高度。
通过观察玻璃板上的荧光素钠,来判断厕所水珠飞溅的情况。结果如下表:
所以总体上来看,虽然冲水时都会溅起粪便微粒和细菌,坐便还是比蹲便更加干净卫生。
医生还特别提醒,高血压、冠心病、脑溢血等患者应尽量避免用蹲便。
即便是外出时,最好带一个便携式马桶凳,就可以把蹲便器改成简易的坐便器,以减少因蹲位导致上半身血压突然上升产生的意外。
此外,使用蹲便时,膝关节长时间负重,会诱发或者加重膝关节损伤。孕妇、老人以及肌肉力量不足、关节损伤的人群,建议选择坐便。
03、便便太臭是肠道出毛病了吗?
人的肠道内有超过100万亿个细菌,其中一部分会随着粪便一起排出体外,正常粪便是由3/4的水分和1/4的固体物质组成。
这些固体物质中大约30%为“战死粪场”的肠道微生物群,30%为未消化的食物与消化液、脱落上皮细胞混合而成的物质,10%~20%为无机物,2%~3%为蛋白质。
肠道内的微生物群,可以辅助食物消化、防止病原体入侵。
食物在其发酵作用下,产生二氧化碳、氧气、甲烷、硫化氢、硫醇等多种气体,相互融合形成带味肠气,还能产生粪臭素、吲哚等代谢产物,在其熏陶助力下,让粪便“别有风味”。
正常时,粪便气味会因膳食种类而异,强度由腐败菌的活动性及动物蛋白质的量而定。素食者味轻,肉食者味重。
此外,大便的气味还能反映肠道菌群的状况,如果气味较淡,一般说明有益菌占有绝对的优势。此外大部分老年人粪便的气味偏臭,这是因为老年人消化系统功能较差,吃的蛋白质很难被完全消化吸收,在大肠里被有害菌腐败,产生很多氨类物质。而如果肠道内有害菌大量繁殖,分解蛋白质和脂肪,就会形成大量有臭味的物质,导致大便臭气较重。
有意思的是,由于人体缺乏某些消化蛋白酶、某种食物的摄入过多等原因,胃肠道的加工不一定能完全洗涤清除食物本身的气味,因而食物残渣中依然可能留有味道。比如过度摄入榴莲或蒜类,就有可能真的排出带有榴莲味或蒜味的大便。
不少小伙伴会因为大便的臭味自己都难以“消受”而中途冲马桶,事实上,正常的粪便本身会带有些许臭味,但通常不重,即便有时排出的气味较重,一般在短时间内就会消退。而如果大便出现异常臭味,甚至恶臭难闻,可能提示胃肠道出现了疾病。
例如,鱼腥臭味大便可能提示阿米巴性肠炎;
酸臭味大便可能出现于脂肪酸分解或糖类异常发酵性疾病;
恶臭味大便可能提示慢性肠炎、重度痢疾、消化道大出血、慢性胰腺炎或胰腺癌等胰腺病变、结直肠癌。
大便气味可能成为提示消化道健康的“晴雨表”,但需要注意的是,仅凭大便有臭味与无臭味,无法直接判定是否与肠道健康相关。即便是专业人士,仍需综合考虑患者的临床表现、粪便颜色或性状等参数、粪便检测、结肠镜等影像学检查结果,才能对疾病作出正确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