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不良与腹泻是两种不同的胃肠症状,消化不良主要表现为餐后腹胀、嗳气等,腹泻则以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薄为特征。
1、症状表现
消化不良的症状集中在上腹部,常见餐后饱胀感、早饱、上腹隐痛或烧灼感,可能伴随嗳气或恶心。腹泻的核心表现为24小时内排便超过3次,粪便含水量明显增加,可能伴有急迫感或腹痛,根据病因可分为水样便、黏液便或血便。
2、发病机制
消化不良多与胃排空延迟、胃酸分泌异常或内脏高敏感性相关,常见于功能性消化不良、胃炎等。腹泻主要因肠道水分吸收减少或分泌增加导致,按病理生理分为渗透性、分泌性、渗出性和动力性四类,涉及感染、炎症或功能紊乱等多种机制。
3、持续时间
功能性消化不良症状可持续数月,呈间歇性发作。急性腹泻通常不超过14天,多由感染或食物不耐受引起;慢性腹泻持续超过4周,可能与肠易激综合征、炎症性肠病或吸收不良综合征相关。
4、伴随症状
消化不良患者可能合并焦虑、抑郁等情绪障碍,部分出现反酸、食欲减退。腹泻常伴随发热、呕吐等感染征象,严重时可出现脱水表现如口渴、尿量减少,慢性腹泻可能伴体重下降或营养不良。
5、诊断方法
消化不良需通过胃镜排除器质性疾病,结合罗马IV标准评估。腹泻诊断需进行粪便常规、培养及血液检查,慢性病例可能需结肠镜或影像学检查,乳糖氢呼气试验有助于鉴别吸收不良。
建议调整饮食结构,避免高脂、辛辣食物及过量咖啡因摄入,规律进食并充分咀嚼。腹泻期间注意补充电解质溶液,必要时使用蒙脱石散等肠道黏膜保护剂。若症状持续或加重,应及时就医明确病因,避免自行长期使用抑酸药或止泻药物掩盖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