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的临床诊断通常需要精神科或心理科医生通过面诊、量表评估和生理检查综合判断。诊断流程主要有初步问诊、心理测评、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和鉴别诊断五个环节。
1、初步问诊
医生会详细询问情绪低落持续时间、睡眠饮食变化、社会功能受损程度等核心症状,了解症状是否持续超过两周。同时会追溯家族精神病史、近期应激事件等诱因,评估自杀风险等级。问诊过程需患者如实描述主观感受,家属可补充观察到的行为异常。
2、心理测评
常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抑郁自评量表等标准化工具进行量化评估。部分医院会采用明尼苏达多项人格测验等综合量表,筛查是否伴随焦虑、强迫等共病症状。测评结果需结合临床表现解读,单一量表分数不能作为诊断依据。
3、实验室检查
通过血常规、甲状腺功能、激素水平等检测排除贫血、甲减等器质性疾病。部分患者需进行地塞米松抑制试验,评估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功能。这些检查有助于鉴别由躯体疾病导致的抑郁状态。
4、影像学检查
脑部CT或核磁共振可观察前额叶、海马体等脑区结构变化,功能性核磁能检测大脑代谢活动异常。近红外脑功能成像技术也可辅助评估脑血流状况,这类检查多用于科研或疑难病例诊断。
5、鉴别诊断
需与双向情感障碍抑郁发作、适应障碍伴抑郁情绪等精神疾病区分。医生会评估症状是否符合抑郁症诊断标准,排除药物副作用、物质滥用等外在因素影响,最终根据国际疾病分类标准确诊。
确诊抑郁症后,建议在医生指导下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通常包括药物干预和心理治疗。保持规律作息,每日进行适度有氧运动,多摄入富含色氨酸和欧米伽3脂肪酸的食物。家属应给予充分情感支持,避免对患者施加压力,定期陪同复诊评估疗效。若出现自杀意念或症状加重,须立即联系主治医生调整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