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板印象是什么心理学
发布时间:2025-06-12 07:29:17
发布时间:2025-06-12 07:29:17
刻板印象是社会认知中一种简化且固化的思维模式,指人们对特定群体或个人持有的过度概括化、缺乏弹性的信念或预期。形成原因主要有社会文化灌输、个人经验局限、认知节省机制、群体认同需求、媒体信息强化。
家庭教育和传统观念通过代际传递固化群体特征认知,例如性别角色分工的刻板化。这种早期社会化过程使个体不自觉地接受并内化特定群体的标签化描述,形成稳定的认知框架。
当个体接触某群体样本有限时,容易将个别特征推广至整个群体。如仅与少数内向程序员接触后形成"技术宅"的片面认知,这种以偏概全的归因方式源于大脑的启发式判断策略。
大脑为快速处理海量社会信息,会依赖已有的类别化知识结构。这种认知捷径虽能提升判断效率,但会导致忽视个体差异,例如自动关联"老年=保守"的简化思维模式。
通过强化外群体负面特征来提升内群体优越感,如地域歧视中的刻板印象。这种社会比较过程能满足个体的归属需求,但会加剧群体间的对立与偏见。
影视作品和新闻报道中的模式化呈现会巩固既有刻板印象,如对某些职业或种族的夸张刻画。媒体选择性强调特定特征的行为会形成认知锚定效应。
日常可通过培养批判性思维、增加跨群体接触、反思自动化判断等方式减少刻板印象影响。建议主动接触多元文化作品,记录并分析自己的自动化判断,参与跨群体合作项目。在职场和社交中建立个体化评价标准,避免使用群体标签进行快速判断。定期进行内隐联想测试可帮助觉察潜在的刻板认知模式。保持开放心态接触不同背景人群,能有效打破认知壁垒。
百度智能健康助手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