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市精神治疗看诊如何|躁狂症患者与常人有什么不同
时间:2025.09.11 09:40 作者:沈阳沈医精神心理医院
时间:2025.09.11 09:40 作者:沈阳沈医精神心理医院
“他像变了个人——连续三天不睡觉,疯狂买股票,还坚信自己能当上市公司CEO。”一位家属在心理咨询中这样描述。这种“异常亢奋”的状态,可能是躁狂症的信号。躁狂症并非简单的“情绪高涨”,而是一种需要专业干预的精神障碍。本文将从情绪、思维、行为、生理及社会功能五个维度,揭示躁狂症患者与常人的本质区别。
一、情绪:从“快乐”到“失控”的极端跳跃
常人的情绪波动通常与具体事件相关(如升职后开心、被批评后难过),且强度可控。例如,赢得比赛后兴奋几天,但不会因此忽视现实风险。
躁狂症患者的情绪则呈现“极端化”特征:
持续高涨:即使没有外界刺激,也会长期处于“过度愉悦”状态,甚至因小事开怀大笑(如看到路边野花便手舞足蹈)。
易激惹性:情绪如“不定时炸弹”,可能因同事一句玩笑话突然暴怒,甚至拍桌、摔东西。
脱离现实:患者可能坚信自己“拥有超能力”,如“能通过意念控制天气”,这种夸大妄想常伴随攻击性行为。
案例:28岁的小李在躁狂发作时,连续一周每天只睡2小时,却坚持要“收购竞争对手公司”,因冲动决策损失数十万元。
二、思维:从“活跃”到“脱缰”的思维奔逸
常人的思维具有逻辑性和连贯性,即使联想丰富,也能围绕主题展开(如讨论旅行时联想到美食、文化)。
躁狂症患者的思维则如“脱缰野马”:
语速极快:患者可能以“连珠炮”式语速说话,甚至因舌头跟不上思维而口吃。
话题跳跃:从“今天天气”突然转到“外星人入侵计划”,中间毫无过渡。
注意力分散:无法专注完成一件事,如写报告时频繁切换网页、点击,一事无成。
科学解释:躁狂症患者的脑内多巴胺水平异常升高,导致前额叶皮层(负责理性决策)功能受损,而边缘系统(情绪中枢)过度活跃。
三、行为:从“积极”到“危险”的冲动失控
常人的行为通常符合社会规范,即使兴奋也会保持基本理智(如聚会时适度饮酒、控制消费)。
躁狂症患者的行为则具有“冲动性”和“危险性”:
过度活动:可能同时报名5个兴趣班、接3份兼职,但均无法坚持超过3天。
盲目消费:在躁狂期,患者可能一夜之间花光积蓄购买奢侈品,或投资高风险项目(如虚拟货币)。
性欲亢进:部分患者会出现不安全性行为,导致人际关系破裂或法律风险。
数据警示:躁狂症患者冲动消费的概率是常人的8倍,危险驾驶概率增加5倍。
四、生理:从“精力充沛”到“身体透支”的隐性危机
常人的生理状态与情绪匹配(如运动后心跳加快、疲劳时需要休息)。
躁狂症患者的生理表现却充满矛盾:
睡眠需求锐减:连续数天不睡觉仍精力充沛,但实际处于“身体透支”状态。
交感神经兴奋:出现面色潮红、瞳孔扩大、手抖等症状,长期可引发高血压、心律失常。
代谢紊乱:因活动量剧增,患者可能食欲大增但体重下降,甚至出现电解质失衡。
医学提醒:躁狂症患者的猝死风险是常人的3倍,需定期监测心血管健康。
五、社会功能:从“高效”到“崩溃”的连锁反应
常人的情绪波动通常不影响工作、学习和人际关系(如失恋后请假调整,恢复后正常生活)。
躁狂症患者的社会功能则可能全面崩溃:
工作失误:因注意力分散、冲动决策,患者可能频繁换工作或被辞退。
家庭冲突:夸大妄想和易激惹性常导致与亲友争吵,甚至家庭暴力。
法律风险:冲动行为可能引发纠纷(如打架、诈骗),部分患者需承担刑事责任。
康复案例:35岁的王女士在接受药物治疗+认知行为疗法后,躁狂发作频率从每年4次降至1次,现已重返职场并修复了家庭关系。
如何应对?关键在“早识别+专业干预”
若身边人出现以下信号,需警惕躁狂症:
✅情绪持续高涨或易怒超过1周;
✅语速加快、话题跳跃且难以打断;
✅盲目消费、冲动投资或危险行为;
✅睡眠需求锐减但精力异常旺盛;
✅坚信自己“拥有特殊能力”或地位。
应对建议:
避免刺激:减少争吵、批评,用平和语气沟通;
保障安全:收起尖锐物品、限制大额消费权限;
寻求专业帮助:精神科医生可通过量表评估病情,必要时开具心境稳定剂(如碳酸锂)或抗精神病药;
长期管理:躁狂症需终身随访,心理治疗(如家庭治疗)可降低复发风险。
他们需要的是理解,而非指责
躁狂症患者的“异常行为”,本质是大脑神经递质失衡的“求救信号”。社会应摒弃“矫情”“作”的偏见,用科学态度看待这一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