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港仁和医院

当前位置: 首页 > 医院动态 > 调经,女人一辈子的事

调经,女人一辈子的事

时间:2025.07.30 08:41 作者:龙港仁和医院

月经病分四期调理

认为,月经病虽有外感、内伤之别,然虚多实少,脾失健运、肾气不足等均易导致月经不调;而肾气不足、精血不足亦是不孕症的主要病因病机,提出了“补肾为主,注重疏肝健脾,辨病调周”诊疗思想和“按月经周期节律治疗妇科疾病”的新思路。月经周期分为经行期、经后期、真机期、经前期,与现代医学的月经期、卵泡期、排卵期、黄体期完全一致,四期之间正常连续变化。四期辨证调经思路为:

经行期(月经期):黄体从成熟转向退化,雌、孕激素分泌逐渐减少,子宫内膜脱落出血。认为,此期为“重阳转阴”状态,血海满溢,受阳气的推动向下则为月经,此时应因势利导,采用活血行气调经法,以利经行通畅。基本方有调经方(自拟方)、四物加四草汤等。常用药为当归、川芎、赤芍、熟地、茺蔚子、香附、川牛膝、益母草、茜草等。

经后期(卵泡期):经后为阴长期,处“重阴”状态,以补肾养精、化生气血为主,使精血充盈,气血旺盛,是促进卵泡发育和储存孕育所需要的物质基础关键期。同时,此期在肾气的作用下胞宫藏而不泻,血海充足,为孕育做准备。本期主要治法为补益肾气、益精养血,后半期即为阴长至重时,配合针灸可以促进阴阳转化,促使卵泡成熟。基本方有自拟促孕1号、2号方加减、开郁种玉汤(自拟调整方)、启宫丸加减等。常用药为当归、白芍、地黄、龟胶、枸杞子、桑葚子、女贞子等。

真机期(排卵期):真机期为肾的阴精发展至一定程度即将转化为阳的阶段,为“重阴转阳”状态。本期治疗主要是在补肾气、益精血的基础上,温阳通络,行气活血,以促排卵。肾虚则气血运行无力,瘀滞冲任胞脉,故卵泡包膜厚,卵子不能按时有效排出。基本方是促排卵汤加减(自拟方),常用药为当归、川芎、丹参、香附、乌药、熟地、枸杞子、菟丝子、仙灵脾、巴戟天、鹿角霜、王不留行、炮山甲等。此期强调用量不宜过久,以免伤精耗血。

经前期(黄体期):经前期是阴充阳长,处“重阳”状态,肾阳之气渐旺之时,治疗上应阴阳双补,以补肾阳为主。基本方有定经汤、补肾方(自拟方)等。基本药为熟地、枸杞、首乌、女贞子、桑葚子、菟丝子、覆盆子、肉苁蓉、川断、仙灵脾、鹿角霜、当归、参、紫石英、紫河车等。如《傅青主女科》言:“妇人有怀抱素恶不能生子者……谁知是肝气郁结乎”,故本期可酌加疏肝解郁之品,但不宜过用活血动血之品,恐伤经血。

养卵巢、助孕,要重点护肾

“女性卵巢储备功能下降,主要是由于肾水早竭、肝郁血虚导致。”表示,肾藏精,内寓元阴元阳,女性一生以阴为用,肾之阴精“天癸”的冲盛与衰竭决定了月事是否按时来潮,以及生殖能力的开始与丧失。肝郁血虚则不能滋养胞宫胞脉,冲任亏虚,经血无以化生,经水渐衰,胞脉失养,无以受孕养胎。治疗应以补肾养阴、疏肝理气、养血为主。

临床中,常用的药物有龟甲、生地黄、当归、山茱萸、山药、牡丹皮、沙参、女贞子、枸杞、菟丝子、续断、茺蔚子等。肝郁气滞者加玳玳花、凌霄花、月季花等疏肝理气;脾胃虚弱者加佛手、砂仁、炒扁豆、茯苓等;心烦失眠者加远志、茯苓、酸枣仁、合欢花、柏子仁、莲心等。

在不孕症治疗方面,认为,不孕症与先天生理缺陷、六淫致病、情志失调、生活习惯和环境因素以及体质因素有关,病因多为肾虚、血瘀、肝郁。“血肉有情,栽培身内精血。”意思是说,血肉有情之品补益作用尤为突出,非草木可比。针对卵巢功能欠佳出现的无排卵、卵泡发育不良、子宫内膜薄等,喜用阿胶、鹿角胶、龟甲、紫河车、蛤蚧等填髓补精。中药的药物名称“取类比象”,认为果子的种子恰如女子的卵子,果实类药物含有丰富的鞣性物质,甘润滋养可以补肾填精养卵,促进卵泡的发育和成熟。故临床上喜用五味子、菟丝子、覆盆子、女贞子、车前子等果实类药品。

用好“外治法”提升疗效

临床工作中,创建了40多个治疗妇科疾病的自拟经验方,在此基础上,尤其善用针灸、穴位敷贴、耳穴等外治法结合中药治疗妇科疑难杂症。比如,运用中医理论分期辨证论治月经病疗效显著;运用中药外敷方和配合活血化瘀内服中药治疗输卵管通而不畅型不孕症,能够很好提升自然受孕率;运用热敏灸或中药服帖三阴交、关元、次髎等穴位治疗原发性痛经疗效肯定;运用耳穴刺激口、食道、神门、脾、肾、内分泌等或针灸三阴交、足三里、天枢、太溪等促进卵泡发育,效果良好。

对于妇科保健,呼吁女性科学性生活,做好避孕措施,避免人工流产和多次使用紧急避孕药。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上一篇: 对症“发火”才能事半功倍

下一篇: 鼻翼发黄多为脾虚、 鼻尖泛红湿热蕴结……观鼻子,辨脏腑疾病

推荐医生

热门文章

在线咨询 根据病情快速匹配专家 免费预约 免费预约,快速就诊 就诊指南 一对一指导,放心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