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卫组织:印度的新冠变异病毒已传播到40多个国家和地区
发布时间:2021-09-02 10:58:52
发布时间:2021-09-02 10:58:52
现在印度的疫情十分严重,而且印度的新冠病毒也出现了很多变异,这对于全球的疫情防控并不利,根据报道,世界卫生组织12日表示,加速疫情在印度蔓延的一种变异新冠病毒已扩散至40多个国家和地区,这到底是一种什么状况呢?下面就跟随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印度变异毒株已传至40多国和地区,印度变异毒株传入中国,印度变异毒株影响疫苗吗。
印度变异毒株已传至40多国和地区
世界卫生组织12日说,加速疫情在印度蔓延的一种变异新冠病毒已扩散至40多个国家和地区。
世卫组织在全球新冠疫情周报中说,已在上传至一个开放数据库的4500多个样本中检测到去年10月在印度最早报告的变异新冠病毒B.1.617。这些样本来自44个国家和地区,遍及世卫组织划分的全球6大区域。另外,世卫组织已收到另外5个国家和地区检测到这一变异新冠病毒的报告。
周报说,英国是除印度外报告这一变异病毒感染病例最多的国家。
世卫组织本周早些时候宣布将这种变异病毒列为“引发忧虑”的病毒,与在英国、巴西及南非发现的变异病毒一样,理由是它比原始毒株传染性更强,导致“患病率在多国迅速攀升”。另外,初步证据显示它对bamlanivimab单克隆抗体的耐药性更强,而早期实验室研究表明它“有限削弱了抗体中和病毒的能力”。但世卫组织强调,它对疫苗有效性的现实影响“可能有限”。
世卫组织说,印度新冠病毒检测呈阳性的病例中,仅0.1%接受基因测序并上传至国际共享基因序列资源“流感数据共享全球倡议”平台,以确定毒株。截至4月底,变异病毒B.1.617.1和B.1.617.2分别占印度所有测序样本的21%和7%。另外,包括英国发现的变异病毒在内的其他传染性更强变异病毒也在印度蔓延。
报告认为,印度疫情反弹存在多个潜在因素,例如变异病毒蔓延,多个大型集会加速病毒传播,公共卫生措施不足且落实不到位等。
印度卫生部11日公布的数据显示,印度单日新增新冠确诊病例329942例,累计确诊22992517例,仅次于美国;新增死亡病例3876例,累计死亡249992例。据法新社报道,由于印度连续多日单日新增病例超过30万例、单日新增死亡病例将近4000例,不少地区病床、氧气等医疗资源紧张。
印度变异毒株传入中国
据人民日报5月11日报道,印度卫生部公布的最新数据,截至当地时间5月11日8时,过去24小时内,印度新增新冠肺炎确诊病例超32万例,单日新增确诊病例已经连续20天保持在30万例以上,累计确诊超2200万例,累计死亡超24万例。
然而,最为糟糕的是,在莫迪政府防疫不力的影响下,印度国内出现新冠病毒变异。不仅如此,印度变异毒株还开始向周边多国蔓延。据环球时报10日报道,4月25日,浙江舟山市在某船厂锚地靠泊修理的中国香港籍船舶上发现11名核酸检测阳性船员,经病毒基因序列测定,属于当前印度流行的新冠毒株类型;《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周报》近日也披露了3例从重庆入境的新冠病毒确诊病例,经基因组测序发现这3例确诊患者感染的病毒为在印度流行的变异病毒,推测感染可能发生在印度;此外,上海市卫健委通报,上海5月7日0—24时新增2例境外输入确诊病例,其中病例2为印度籍船员。
针对国内当下的疫情形势,日前,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分析称,当前全球的疫情没有结束,中国外防输入的任务仍然非常重。张文宏还表示,将来疫苗充分接种以后,一些国家可能会进行互通。最终世界上的疫情完全控制住后,疫情的危重性就会逐渐减弱,但是这个时间现在看起来可能要延长。原先没有印度疫情的大暴发,我们对于全球的疫情预判会乐观一点,但现在看来,将来世界的开放可能会是有条件、局域性的开放,而不是全球的。
而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8日通过视频表示,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一年多来,中国作为人口大国,总体上经受了疫情的第一阶段考验,但是仍不能忽视,现在全球的疫情形势还是非常严峻,再加上当前中国疫苗的接种率还不高,距离全民免疫还远远不够,所以仍然需要高度重视,谨防疫情输入的风险。值得注意的是,4月下旬,钟南山透露称,目前正全力研发针对变异毒株的疫苗,并寻找中国人对新冠病毒的易感基因。印度的变异新冠病毒,会让疫苗失效吗?
有关印度新冠疫情的热搜,触目惊心。
火葬场遗体积压、氧气不足、每日新增病例数和死亡人数屡创新高……目前,印度已经有超过2230万人感染新冠病毒,死亡24.2万人。从4月21日开始,印度的每日新增病例数就未曾低于30万,5月5日后,更是保持着每天超过40万的新增。
来势汹汹的印度疫情中,不断涌现的病毒变异株也引发了各国人民的广泛关注,已有报道称,印度的变异病毒已经在多个国家出现,不得不让人提高警惕。
为何印度是“养蛊场”?
病毒在印度不受控制地大肆传播,变异毒株也越来越多,有人将印度比作病毒的“养蛊场”。
所谓蛊,是指将许多毒虫放在器皿里互相吞食,最后剩下不死的毒虫。
病毒是非常狡猾的生物,它的变异从未停止。随着时间的推移,世界各国都陆陆续续地出现了一些新冠病毒的变异株。
病毒为何会变异?病毒是依靠宿主生存和复制的,它们侵入人体或动物体内,与宿主细胞结合,让自己的遗传物质进入细胞,之后,病毒利用宿主的细胞读取并且复制自己的遗传物质,合成更多的病毒。
但是所有的复制都并不是精确无误的,在这个过程中可能发生错误,这些错误让病毒的基因组发生了改变,病毒的变异便因此而来。
病毒本身并不能决定突变的方向,有时候某些病毒在突变中甚至可能发生病毒毒力减弱,传播力下降的情况。不过随着病毒的不断传播,毫无疑问,传播能力、生存能力等更强的病毒最终会占据优势,成为大流行中的主要病毒。
人体可以说是病毒变异的温床。对此,《新英格兰医学杂志》(TheNewEnglandJournalofMedecine)和《自然》(Nature)均发表过相关研究进行探讨。
《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曾报道过一例奇特的新冠肺炎患者,该患者与新冠病毒的斗争长达5个月,最终还是因为休克和呼吸衰竭而死亡,在此期间,他曾经历了3次核酸检测转阴,但是又4次复阳,研究者对其体内的新冠病毒进行基因测序时,发现病毒在他的体内进行了快速突变。
《自然》的报道与之相似,70多岁的高龄男性新冠肺炎患者,确诊新冠后102天离世,整个过程中研究者对患者进行了23次呼吸道取样,样本的测序结果显示,该患者体内的病毒基因组呈现巨大的多样性。
总之,这两项研究都提示,免疫力低下人群对病毒长期持续地感染可能会为病毒的变异提供条件。这也不难理解,病毒在这些人的体内不能被及时清除,在持续复制的过程中产生了越来越多的突变。
因此,可以说病毒越肆虐,发生变异的可能性就更大,而变异的病毒在人群中不断传播,最后优势病毒株感染的人就会越来越多,一些弱势的病毒可能会就此消失。
从这个角度来说,将印度比作“养蛊场”倒也十分贴切。
“蛊王”的名字是B.1.617?
最早引起关注的印度突变株被命名为B.1.617,该病毒最早在印度西部的马哈拉施特拉邦发展起来,3月24日,印度卫生部报告称,该地区15~20%的新冠病毒病例由B.1.617株感染引起,随后,这一数字逐步上升至60%以上。该病毒在D614G突变的基础上,还出现了两个突变位点,即E484Q和L425R。
不久之后,又检测出了与B.1.617密切相关的两个重要突变株,因此,B.1.617更名为B.1.617.1,另外两个突变株则分别为B.1.617.2和B.1.617.3,相比于B.1.617.1,B.1.617.2缺乏E484Q突变。
目前,B.1.617谱系变异病毒株已经传播到超过20个国家。有报道称,印度新冠病毒感染已经出现了一些新症状,例如腹泻、腹痛、皮疹、结膜炎、意识模糊、口鼻流血等。
如果再放任印度疫情发展下去,是否会出现B.1.617.4、B.1.617.5……B.1.617.n?我们不得而知,但是既然疫情远未结束,那么这场“养蛊”的斗争恐怕也还得持续。
“蛊王”的特点是什么?
近日,印度国家疾控中心发表了一项研究,对马哈拉施特拉邦可能出现的新的病毒突变株进行了鉴定,同时对刺突蛋白(S蛋白)的突变体进行了分析。
新冠病毒通过S蛋白介导进入人体,该蛋白中的受体结合域(RBD)和n端结合域(NTD)可以作为新冠病毒中和抗体的两个靶点。
研究发现,B.1.617突变株的S蛋白具有共同的特征性突变,包括G142D、L452R、E484Q、D614G和P681R。
进一步分析发现,L452R和E484Q突变会使新冠病毒的RBD与人体细胞的受体ACE2的结合能力增强,而另外一个突变P681R则可能有助于提高病毒与细胞膜的融合率以及病毒的内化,从而增加病毒的传染性。
而且,L452R、E484Q和P681R突变的存在还会导致新冠病毒与RBD中和抗体REGN10933和P2B-2F6的结合能力降低,这意味着,这些突变很可能会导致抗体中和病毒的能力下降。
除此之外,另有研究指出,L452R突变可以使35株针对RBD的特异性单克隆抗体对新冠病毒的中和活性降低或消失,其中包括3个已经进入临床试验的单克隆抗体。
突变的L452R还可以逃脱细胞免疫,可能增加病毒的传染性并增强病毒的复制能力。
也就是说,B.1.617突变株在突变中,不仅获得了更强的传染性,还可能会导致对先前的野生病毒株产生的免疫力大打折扣。
这也就引出了另外一个重要的问题,现有的疫苗是否会对B.1.617失效?
“蛊王”或致疫苗失效?
新冠病毒的一些突变导致新冠疫苗的效果下降是不可避免的,毕竟我们现在的疫苗都是基于早期尚未发生这些变异的病毒生产出来的,关键是,突变究竟会让疫苗的保护力下降多少。
有一项研究使用注射了两针辉瑞mRNA新冠疫苗BNT162b2免疫过后的个体的血清进行了相关实验,研究者获取了15份免疫过的血液样本,分析其对B.1.617的中和作用。研究显示,所有血清都能够有效抑制野生型病毒S蛋白的进入,但对B.1.617的抑制效果较差(下降至原来的1/3左右)。
总之,我们可以看到,病毒变异确实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我们不知道随着病毒变异,病毒又会发生什么变化,只希望印度的疫情能够早日得到控制,要是真的出现“百毒不侵”的蛊王,后果将不堪设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