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药源性高血压?药源性高血压有哪些临床表现
发布时间:2021-08-04 16:32:48
发布时间:2021-08-04 16:32:48
药物所致的高血压也是继发性高血压的常见原因。一些药物不仅可使血压正常者血压升高,也可使原有高血压加重,还可增加心脑血管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引起血压升高的常用药物有以下类型。
(1)非甾体类抗炎药,如阿司匹林、吲哚美辛(消炎痛)、布洛芬、安乃近、双氯芬酸、吡罗昔康以及对乙酰氨基酚等。
(2)女用口服避孕药多由孕激素和雄激素配伍组成,如炔诺酮、炔诺孕酮及其复方制剂等。
(3)肾上腺皮质激素包括糖皮质激素、盐皮质激素、同化激素,糖皮质激素如氢化可的松、可的松、泼尼松、泼尼松龙、地塞米松、倍他米松等;盐皮质激素如去氢皮质酮;同化激素如丙酸睾酮、孕酮、苯丙酸诺龙等。
(4)拟肾上腺素药物,如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异丙肾上腺素、问羟胺、麻黄碱、苯丙酮胺、萘甲唑啉(滴鼻净)、问羟唑啉等。
(5)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在应用此类药物同时食用富含酪胺的食品(如奶酪、香蕉和扁豆)时,血压便可增高;如合用拟肾上腺素药物,甚至可诱发高血压危象。
(6)三环类抗抑郁药,如丙咪嗪、多塞平、阿米替林等。
(7)环孢霉素和免疫抑制剂。
(8)重组红细胞生成素。
(9)其他还有可卡因、苯丙胺、甘草、选择性食物补充剂和某些中药(如麻黄、苦柑)。
药源性高血压的表现及防治
在应用某些药物时,可能引起一过性血压增高,严重者可发生脑血管意外。可引发药源性高血压,药源性高血压药物有纳洛酮、红细胞生成素、解热镇痛药、α及β受体激动药。
【临床表现】头痛、头晕、心悸、失眠、乏力、双踝水肿、血压升高。
【诊断与鉴别诊断】应用某些可引起药源性高血压的药物时,当剂量偏大或静脉注射速度偏快或服用时间偏长时,出现上述症状,即可诊断。但如果因此导致急性血压升高而致脑出血者,需与原发性高血压病鉴别。
【预防与治疗】
1.用药前仔细检查并询问有无高血压、心功能不全、肾功能不全等疾病,有者慎用或禁用,用可能导致药源性高血压的药物.对已发生高血压者,立即停药。
2.注意药物相互作用,以免加剧药物不良反应。
3.应用纳洛酮剂量不宜过大,可采用先静脉注射,而后静脉滴注,避免短期内药物浓度过高。
4.严重高血压者,在停药基础上根据情况使用利尿药如呋塞米,并可给予硝酸甘油静脉滴注,稳妥降压。
5.如并发脑出血,立即给予甘露醇降低颅内压。
6.在应用静脉推注上述药物抢救或治疗时,应减低浓度、减慢速度,非紧急情况宜先用较小剂量以减轻不良反应。
药源性高血压的防治原则
在应用抗高血压药及血管扩张药物时,要注意用药后的病情观察,尤其对患有心绞痛、嗜铬细胞瘤、糖尿病、肾功能不全、心律失常及有过敏反应史、特异质反应史的患者更应注意观察血压变化。
若用药后血压不降反而增高,特别是血压剧烈升高而出现心绞痛时,就应考虑药源性高血压,要及时停用可疑致病药物。
根据药物的作用机制不同,注意联合用药。如应用利血平或胍乙啶后,不宜再用拟肾上腺素药,以防止血压骤升;三环类抗抑郁药与拟交感药联用,可致高血压危象及心律失常。
应用抗高血压药及血管扩张药要从小剂量开始,疗效不明显时再逐渐增加剂量,并严密观察血压及心率变化,收缩压降低不宜过快、过多。
长期或大剂量应用抗高血压药、血管扩张药停药时,要递减剂量.切忌骤然停药。一旦出现撤药综合征,首要治疗措施是恢复停用的药物,特别是可乐定,且剂量要超过原有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