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原因引发的药源性肾衰竭?怎么诊断药源性肾衰竭
发布时间:2021-08-04 16:32:45
发布时间:2021-08-04 16:32:45
药源性肾衰竭,是指药物使肾脏排泄功能减退,肾小球滤过功能(肌酐清除率)下降超过正常的50%,血尿素氮及血肌酐升高,从而引起少尿或无尿,氮质血症及水盐代谢紊乱的尿毒症综合征。
到目前为止,至少140多种药物可致损害,约25%的肾衰竭属于药源性。
药源性肾衰竭按引起原因可分为:①肾前性肾衰竭;②肾内性肾衰竭,包括肾小球滤过率改变、急性肾炎、急性肾小管坏死、肾小球肾炎(膜性肾小球肾炎、狼疮性肾炎及微小球病变性肾炎);③肾后性肾炎;药源性慢性肾衰竭。
【临床表现】药源性肾衰竭,以急性较多,慢性相对少见。急性肾衰竭的肾功能在数天或数周内迅速恶化,发生时间超过数月或数年。临床表现主要是贫血、疲倦、嗜睡、血浆肌酐浓度增加,电解质紊乱(如高血钾、低血钙)、高血压、肌肉痛性痉挛、恶心、呕吐、胃肠出血、水肿、感觉异常、瘙痒、腿不宁综合征、癫痫发作、感染、败血症、意识障碍等,甚至引起死亡。
【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
(1)有应用具有肾毒性的药物史。
(2)尿液检查异常。如出现蛋白尿、血尿及管型尿等,其中肾小管障碍患者的蛋白尿中蛋白质大多为0.1~1.3g/L。
(3)有氮质血症及水、盐代谢紊乱、酸碱失衡及尿毒症等表现。
血清肌酐平均每日增加≥44.2umol/L,是诊断药源性肾衰竭的指标。
2.鉴别诊断:药源性特异性淋巴细胞转化试验阳性,有助于明确致病药物,并且特异性高,罕见假阳性。应作为鉴别致病药物的可靠试验。其中尤应注意的药源性急性肾小管坏死与肾功能衰竭的鉴别,因为两者临床表现相似而治疗方法不同。
【预防与治疗】
1.预防
(1)用药前必须询问药物过敏史。严格掌握肾毒性药物的应用,对原有肾病患者或老年人避免应用肾毒性药物。
(2)避免合用肾毒性药物。应用上述药物时,如有血尿,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等表现应立即停药。检测血尿素氮,G一微球蛋白,溶菌酶或pN一乙酰氨基葡萄糖等,有助于早期发现肾损害。
(3)应用抗感染药物及化疗药时,应监测血药浓度和血肌酐浓度,当血肌酐浓度超过177umol/L或上升0.5~1倍以上时,应立即停药观察。
(4)合理选择造影检查方法,避免3d内使用2种以上造影剂.造影前临时应用小剂量血管扩张药多巴胺或钙离子拮抗药可减少造影剂对肾损害的发生。
(5)使用甘露醇时应采用小剂量、分次给药,剂量宜控制在200g/d以下(以75~lOOg/d为宜);控制用药前后血渗透浓度的差值。
2.治疗
(1)停用肾毒性药物,必要时以肾毒性较小的药物代之。止痛药治病的预后与停药时机显著相关。抗肿瘤药丝裂霉素C等所致的肾损害在停药后仍可继续进展。
(2)早期给予小剂量,短疗程肾上腺皮质激素口服,能明显缩短药物过敏所致急性肾衰竭,患者透析率及人均透析次数。对于慢性和轻症患者,可口服泼尼松龙20~40mg/d,重症可先用冲击疗法连用3d后,改用泼尼松龙口服。
(3)对症治疗,积极纠正水、电解质与酸碱失衡,控制氮质血症,防治感染,出血、高血压及心力衰竭。宜及早应用血管扩张药与利尿药。常先用莨菪碱蕴含物(如山莨菪碱、东莨菪碱)及酚妥拉明等。呋塞米及甘露醇对早期少尿型、急性肾衰竭患者有一定疗效。抗凝疗法可选用肝素、链激酶及抗血小板药物。
(4)血液净化,如血液透析6~12h,可清除体内50%~70%的庆大霉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