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款用于治疗新冠肺炎的药物被亮红灯 高剂量氯喹对新冠肺炎重症有害无益
发布时间:2021-08-19 10:57:47
发布时间:2021-08-19 10:57:47
当下,全球新冠确诊患者数量已经逼近300万,死亡人数超过了20万,且数量还在增长。与此同时,人们期望的"特效药"似乎仍然没有出现,之前被寄予厚望的多款药物近期暴露出了诸多问题,比较明显的方面是药物安全性问题。包括"人民的希望"瑞德西韦、羟氯喹、磷酸氯喹等多款药物在内均存在一定的用药安全问题,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具体情况。
一.瑞德西韦跌落神坛,离"特效药"尚有距离
在众多新冠肺炎化学药物中,吉利德公司科学开发的瑞德西韦被寄予了重望,被称作"人民的希望"。但近期的多项研究结果披露让瑞德西韦从神坛跌落,至少与人们期望的"特效药"尚有距离。
其中,关注度最高的应该是近期一项在中国进行的临床试验结果被WHO意外提前披露,显示并无出现明显改善效果。其次是《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刊登的一项涉及53人的临床研究,结果显示有症状改善的仅有36人(68%),而出现严重副作用的人数高达12人(23%),副作用包括: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败血性休克和急性肾损伤和高血压。此外,我国研究人员近期在biorxiv上发布了一项题为ApreliminarystudyonthereproductivetoxicityofGS-5734onmalemice的研究结果,结果显示随着瑞德西韦剂量的增加,小鼠精子发生明显恶化;在150微克/只得剂量下,小鼠晚期精细胞和精子大量减少甚至消失,早期精细胞减少或者消失,睾丸组织和细胞结构得纤维化消失。由此得出结论:高剂量瑞德西韦(GS-5734)可引起小鼠睾丸毒性,导致精子参数下降。
二.羟氯喹和阿奇霉素联用被证实可导致心脏病变
羟氯喹(抗疟疾药物)和阿奇霉素(抗生素)联合使用之前被证明对新冠肺炎具有一定疗效。然而,近期发表在国际权威期刊NatureMedicine杂志上的一项研究证实,该联合疗法会明显增加不同类型的心脏节律异常的风险,包括QT间期延长、药物诱发的尖端扭转型室速以及心脏性猝死。
在该研究中,研究人员发现接受了羟氯喹和阿奇霉素治疗的新冠肺炎患者大部分出现了QT间期延长,而COVID-19和其它基础疾病可能加重了这一情况。因此,研究人员指出,应该在治疗中持续监测这一类患者的状况,特别是伴有其它疾病的患者和接受了其它会导致QT间期延长的治疗药物的患者。
三.高剂量氯喹对新冠肺炎重症有害无益
近日,《美国医学会杂志》下属子刊JAMAnetworkopen发表了一项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数据,该研究表明高剂量氯喹治疗COVID-19重症对患者有害无益,会导致更多心律失常且不能改善患者死亡率。
该临床试验期样本量为440个人,由于严重不良事件,入组了81例患者后便被终止。该研究结果显示,在最重要的生存指标上,高剂量用药没有让患者获益。治疗第14天后,高剂量组死亡率更高(高剂量组死亡率达39%,低剂量组为15%)。此外,高剂量组还出现了更多安全性问题,包括高剂量组更多出现肌酸激酶升高、更多出现心律失常、心动过速、QTc间隔延长等。
除了上述药物外,很多新冠肺炎药物其实都存在一定的不良反应,例如:a)阿比多尔存在消化道不良反应;b)-干扰素存在恶心、呕吐、头晕、发热等不良反应;c)利巴韦林存在疲乏、发热、体质量降低、恶心、呕吐、腹泻、贫血、血小板减少症、中性粒细胞及白细胞计数降低、血红蛋白降低等多种不良反应;d)洛匹那韦/利托那韦存在胎儿异常(28%)、胃肠系统损害(15%)、全身性损害(14%)、肝胆系统损害(9%)、代谢和营养障碍(9%)等不良反应。
我国在新冠药物的使用之初就重视药物的安全性,例如中国药学会在2月份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医院药学工作指导与防控策略专家共识》(第一版)中专门讨论了药物的不良反应和重复使用,提醒药师应关注所有药物的不良反应;3月份国家卫生健康委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关于印发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七版)的通知》中提出要注意所用药物的不良反应、禁忌证以及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这些不良反应的监测非常重要,系统地掌握这些不良反应,可以最大限度的让感染患者避免药物二次伤害,对合理用药、降低患者死亡率、提升治愈率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