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犯困是血液粘稠吗?消除血稠的方法主要是什么

发布时间:2021-07-26 14:52:55

白天犯困“脑迷糊”源于“血太稠”

-血液黏度高,心脑易“中招”

有些中、老年人常常晨起头晕,思维迟钝,待吃过早餐后,头脑才逐渐变得清醒;午餐后犯困,需要睡一会儿,否则整个下午都无精打采。相反,晚餐后精神状态特别好,他不知身体哪里出了毛病。临床中,有一些老年人本身没有器质性疾病,可总感到头晕脑胀,稍微劳动就感觉胸闷心慌气短,终日萎靡不振,老想睡觉,有时还有视物不清、站立不稳的现象。这种人往往血液黏稠度高,简称“血稠”。

人们常说:血浓于水。此言不假。但是,血液的黏稠度是不能过高的,否则,不仅会让人处于疲劳、困倦的亚健康状态,更存在着脑梗死、心肌梗死等潜在危险。

我们知道,血液不断地在体内循环流动,流动的速度并非一成不变,比如安静状态下比起运动时要慢得多,只要在正常范围内就不会影响健康。但在有的时候,流动的速度减慢到正常范围以下,这就可能是由于血液明显变稠所致。

变稠了的血液流动速度减慢,一来使机体组织所获得的氧气和营养物质相对减少,二来使红细胞容易聚集,形成凝血块阻塞血管,因而可诱发心肌梗死或脑梗死而危及生命。对此,有口诀提醒曰:白日犯困昏沉沉,只因脉管血太浓;血流“减速”脑缺氧,谨防心梗脑卒中。

那么,血液为什么会变稠呢?影响血液黏稠度的因素,一方面是血液本身的因素,另方面是非血液因素。在血液中,有形成分是血液黏稠度的物质基础——能使血液变稠的有形成分有血液中的红细胞、蛋白质等。红细胞数量越多,血液黏稠度就越高;血浆中蛋白质、脂肪、糖分越多,血液越黏稠。血液中纤维蛋白原的含量对血液黏稠度的影响不容忽视,当纤维蛋白原升高时,血液黏稠度会明显升高。血中的球蛋白、纤维蛋白原等蛋白质成分增多,与红细胞一起黏合形成网络,致使血液流动的阻力增大;红细胞与血小板的结构改变,互相凝结成块,阻塞了血管;红细胞等血中细胞的变形能力减弱,不能顺利通过小血管,从而增加了血液的黏稠度。

有些非血液因素也可使血液变稠。在同样条件下,有些环境因素也累及血液的黏稠度,如夏季血黏度增高,冬季低;清晨与上午高,傍晚与下午低;阴雨、闷热、低气压时高,风和日丽时低;厚味饮食后高,清淡饮食后低;腹泻、出汗后高,足量饮水后低。上述因素中,有些与水平衡有关,有些与血液有形成分增加有关,有些则与人体生物钟有关。

我们了解了这些能够使血液变稠的血液因素和非血液因素,就可以有针对性地防止血液黏稠度过高,从而预防“血稠”引起的相关疾病的发生。

血液黏稠度可以通过血液流变学的检查得出结论。然而,我们也可对日常生活中的某些现象进行“自我鉴定”。

(1)晨起头晕,不清醒,思维迟钝,一般要待吃过早餐后,头脑才逐渐变得清醒。

(2)午餐后犯困,需要睡一会儿,否则整个下午都无精打采。相反,晚餐后精神状态特别好。

(3)蹲着干活气喘。下蹲时回到心脏的血液减少,肺部等器官缺血,导致呼吸困难,故有气喘出现。

(4)阵发性视力模糊。血液变稠了,流速减慢,血液不能充分营养视神经,或者视神经、视网膜暂时性缺血、缺氧,看东西一阵阵模糊。

如果中老年人出现上述症状,应疑及血稠,最好到医院做有关血液流变学检查,以便明确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