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医理论体系里,脂肪肝并非突然出现的病症,而是多种因素长期作用,致使身体内部脏腑功能失调、气血津液代谢紊乱的结果。了解其形成原因,对预防和改善脂肪肝状况有着重要意义。
一、饮食不节,痰湿内生
中医认为“饮食自倍,肠胃乃伤”。长期嗜食肥甘厚味,如油炸食品、甜品、动物内脏等,易使脾胃负担过重。脾胃作为后天之本,主运化水谷精微,当运化功能失常,食物无法正常转化为气血,多余的膏脂便会在体内堆积,化为痰湿。痰湿一旦形成,会阻碍气机运行,致使其无法推动血液正常流动,进而导致脂肪在肝脏内积聚,引发脂肪肝。
二、情志失调,肝失疏泄
肝主疏泄,调畅气机。若长期处于焦虑、抑郁、愤怒等不良情绪中,会影响肝脏的疏泄功能。气机不畅,就像河道堵塞,津液无法正常输布,从而凝聚成痰;血液运行也会受阻,形成瘀血。痰瘀互结,停滞于肝脏,久而久之,便促使脂肪肝发生。
三、劳逸失度,正气亏虚
过度劳累会损耗人体正气,使脾胃功能减弱,气血生化无源;而过度安逸,缺乏运动,会导致气血运行不畅,脾胃的运化功能也会逐渐减退。正气不足,身体无力推动体内的代谢产物排出,痰湿、瘀血等病理产物逐渐积累,终沉积于肝脏,诱发脂肪肝。
四、先天不足,体质易感
部分人群由于先天禀赋不足,脏腑功能相对较弱,尤其是脾胃功能较差。这类人即使饮食、生活习惯正常,也比常人更容易出现水谷运化失常的情况,体内更容易产生痰湿,进而增加了患上脂肪肝的可能性。
脂肪肝的形成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涉及饮食、情志、生活方式及体质等多个方面。了解这些原因后,便能在日常生活中针对性地进行预防和调理,维护肝脏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