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生障碍性贫血(简称再障),是一种令患者和家属忧心忡忡的血液疾病。患病后,患者常因贫血、出血等症状而身体虚弱。在治疗过程中,输血是常见的干预措施,可很多人误以为输血就能治好再障,事实并非如此。
再障患者为何常需输血?
再障患者的骨髓造血功能严重受损,无法正常生成足够的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红细胞减少导致贫血,患者会出现头晕、乏力、心慌气短等症状;血小板减少则使得凝血功能变差,容易出现鼻出血,甚至内脏出血。白细胞减少又让患者免疫力下降,易受各种感染侵袭。为了缓解这些紧急状况,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输血便成了重要的支持手段。
输血只是对症治疗的原因
1、无法解决造血根源问题:输血虽能暂时补充血液中缺乏的成分,但对受损的骨髓造血细胞没有修复作用。随着时间推移,输入的血细胞会逐渐衰老、死亡,患者仍会再次出现贫血、出血等症状,还得继续输血。
2、存在输血相关风险:输血并非毫无风险。首先,可能出现血型不合导致的溶血反应,虽这种严重反应较少发生,但一旦出现,后果严重,可危及生命。其次,多次输血还可能引发免疫反应,使患者体内产生针对外来血细胞的抗体,后续输血效果变差,甚至输血无效的情况。
再障的根本治疗方法
1、免疫抑制治疗:对于非重型再障,尤其是由免疫异常导致的患者,免疫抑制治疗是重要手段。通过使用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抗淋巴细胞球蛋白(ALG)、环孢素等药物,抑制免疫系统对骨髓造血细胞的攻击,让骨髓恢复造血功能。一般来说,免疫抑制治疗需要持续一段时间,根据患者个体差异,疗效可能在几个月后逐渐显现。
2、中西医结合,运用中医辩证、西医辨病的理论因病情给予诊疗,中医更大程度减轻西医副作用,提升患者免疫力,提高生存质量,同时做好恢复,科学合理饮食和运动,为健康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