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食管反流,是生活中较为常见的消化系统问题,患者常感到烧心、反酸等不适。在中医看来,其病因并非单一,而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饮食失节,脾胃受损
中医强调“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如今,很多人偏爱辛辣、油腻、甜腻食物,或是暴饮暴食,过度饮酒。这些不良饮食习惯会加重脾胃负担,影响脾胃的正常运化功能。脾胃虚弱后,无法正常腐熟食物、运化水谷精微,水湿内生,聚而成痰。痰湿阻滞中焦,导致脾胃气机升降失常,本该下行的胃气上逆,就容易引发胃食管反流。例如,长期大量食用辣椒的人,胃黏膜受到刺激,脾胃功能紊乱,患胃食管反流的风险会显著增加。
情志失调,肝胃不和
情志与五脏六腑关系密切,其中肝主疏泄,调畅气机。当人们长期处于焦虑、抑郁、恼怒等不良情绪中,会导致肝气郁结,疏泄失常。肝木克脾土,肝气不畅会影响脾胃的正常功能,使脾胃气机失调,胃气上逆,从而引发胃食管反流。生活中不难发现,一些工作压力大、精神长期紧张的人群,更容易出现烧心、反酸等胃食管反流症状,这正是情志影响脏腑功能的体现。
素体亏虚,脾胃虚弱
有些人先天禀赋不足,脾胃功能相对较弱;或是随着年龄增长,身体机能衰退,脾胃功能逐渐下降。脾胃虚弱,腐熟水谷和运化水湿的能力减弱,就像一个动力不足的机器,无法正常完成消化任务。这种情况下,食物在胃内停留时间过长,胃气难以顺利下行,就容易上逆反流至食管。老年人由于脾胃功能自然衰退,患胃食管反流的比例相对较高,便是这个道理。
外邪侵袭,影响脾胃
中医认为,风、寒、暑、湿、燥、火六淫邪气,在人体正气不足时,容易侵袭人体。尤其是寒邪和湿邪,与脾胃关系密切。寒邪直中脾胃,或湿邪困阻脾胃,都会导致脾胃阳气受损,运化失常,气机阻滞,胃气上逆,进而引发胃食管反流。比如,在寒冷季节,不注意保暖,寒邪侵袭人体,就可能诱发或加重胃食管反流症状。
胃食管反流的病因在中医理论中涵盖饮食、情志、体质及外邪等多个方面。了解这些病因根源,有助于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调整饮食、调节情绪、增强体质等方式,预防和改善胃食管反流,守护消化系统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