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胃的大小与饮食之间的关系,有一种流传甚广的说法:“胃越撑越大,越饿越小”。这一观点真的正确吗?南京太乙堂的专家杜保国为我们进行了详细解读。
杜保国指出,胃的大小确实有其伸缩性,但并非像皮球一样可以无限制地扩张或缩小。人在完全空腹的时候,胃容量大约有50至100毫升;正常吃饱饭后,胃容量约为1200至1600毫升;吃撑后,胃容量甚至可达2000毫升。胃的这种伸缩性是为了容纳不同量的食物,并通过胃壁的肌肉收缩来帮助消化。
然而,长期大量进食确实可能导致胃壁松弛,但这并不意味着胃的容量真正变大了。同样地,长期饥饿也并不会使胃的容量变小。当我们感到饥饿时,实际上是大脑神经中枢在发出信号,而非胃本身在缩小。过分节食可能导致胃的容受功能和神经反馈变弱,从而让人产生吃得越来越少的感觉,但胃的体积并未真正缩小。
那么,为什么有人感觉吃得越来越多,有人在节食后食量下降呢?杜保国解释说,这主要是因为饱食和饥饿中枢的调节功能在起作用。如果经常过量摄入食物,饱食中枢可能会发生错乱,导致越吃越多;同样地,长时间控制饮食也可能使饥饿中枢出错,导致胃口变小。
因此,杜保国建议我们要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避免暴饮暴食和过度节食。暴食和节食都可能对胃部健康造成伤害,导致肠胃功能紊乱和各种胃肠疾病。
总之,“胃越撑越大,越饿越小”的说法并不准确。我们应该科学看待胃的伸缩性,并通过合理的饮食来保持胃部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