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发性心肌炎的病因包括病毒感染性、自身免疫疾病性和毒素/药物性三类,其中病毒感染性较为常见。致病病毒种类非常广泛,包括流感及副流感病毒、细小病毒、各种肠道病毒、腺病毒、巨细胞病毒、EB病毒,甚至肝炎病毒、艾滋病病毒也有致病的报道。
就病毒性爆发性心肌炎而言,患者临床上表现为在2—5天不等的前期感染症状,比如轻重不等的发热、乏力、鼻塞、流涕、咽痛、咳嗽、腹泻,之后迅速出现心肌受损表现,如气短、呼吸困难、胸闷或胸痛、心悸、头昏、极度乏力、食欲明显下降等。
由于长期过度劳累、过度运动而导致自身免疫力下降,50岁以下的青壮年是爆发性心肌炎的高发人群,约占到心脏猝死人数的70%,且有明显增长趋势。
为何青壮年人群更容易“中招”
这是因为相比老人、儿童而言,青壮年人群的自身免疫力更强,当受到病毒侵犯时,自身的防御系统在清除病毒的同时,也损伤自身的心肌细胞。在临床中,比较常见的爆发性心肌炎多由“感冒”诱发,当受到病毒侵犯时,自身的防御系统会本能地“反攻”。因此,当出现发病突然,有明显病毒感染前驱症状尤其是全身乏力不思饮食,继而出现心脏受损的症状如胸闷、气短、憋气等,然后迅速出现严重的血液动力学障碍、实验室检测心肌肌钙蛋白增高,显示心肌严重受损、超声心动图可见弥漫性室壁运动减弱时,即可临床诊断为爆发性心肌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