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太乙堂中医院

首页 /

特色诊疗

/

文章详情

南京太乙堂中医特邀专家杜保国:肠胃病治疗,宜从心脾论治

肠胃病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从急性到慢性,肠胃病尤其是顽固性肠胃病如慢性萎缩性胃炎、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等容易迁延难愈,反复发作,常用的中西医治疗都很难取效。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中医药传承发展工作委员会委员、南京太乙堂中医院特邀中医专家杜保国主任在中医肠胃病治疗上有独到见解,认为肠胃病难治的根源,在于病机复杂,多个因素之间相互影响,导致其缠绵难愈、不佳。肠胃病治疗要取得满意效果,应重视心和脾这二个脏器,遵循从心脾论治的法则。

一般认为肠胃病的病因病机包括病邪犯胃、肝胃不和、脾胃虚寒;饮食不节,过食肥甘,食滞不化;忧怒伤肝,肝气郁结,横逆犯胃;素体虚弱,劳倦过度,或久病不愈;以及血脉凝涩、瘀血内结等诸多因素。其中病邪犯胃即感受暑湿秽浊之气,或因贪凉露宿引起寒湿入浸,导致寒邪秽气郁遏中焦,使脾胃受损,升降失调,清浊不分,进而触发本病。表现为病起急骤,恶心频发,呕吐吞酸,腹痛阵作,泻下急迫,便行不爽,粪色黄褐而臭,以及口渴欲饮,心烦,尿短赤少,舌苔黄腻,脉淆数或滑数等。

而杜保国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发现:除了胃肠本身功能失调外,肠胃病还普遍存在心脾因素。尤其是胃与心更是存在着以下四方面密切关系。

一是部位相邻

心居膈上,为君主之官;胃居膈下,为水谷之海。二者仅一膜之膈。清代沈金鳌在中指出脾与心的毗邻关系:“脾也者,心君储精待用之府也,为胃行精液,故其位即在广明之下,与心紧切相承。”

二是经络相通

古人云:“胃络通心,心胃通过经络相连。胃之大络,名日虚里,贯膈络肺,出于左乳下。”明确指出胃络通心,心胃通过经络相连,说明气血生成有赖于心胃的相互作用,同时气血成为沟通心胃的媒介。

三是五行相关

脾胃属土,从五行的属性上,土爱稼穑,土具有载物、生化的特性,故称土载四行,为万物之母。心属火,火曰炎上,具有温热升腾作用。火生土,即心为脾之母,脾为心之子,如母病及子,心脏功能失常,亦生脾胃疾病。

四是功能相联

心主血脉,藏神志;脾主统血,运化水谷,胃主受纳,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心气依赖脾胃化生的宗气以资助,心血依赖脾胃化生的营气以充养。脾胃之气旺盛,其受纳运化如常,心血也随之盈满,则血液充足而心有所主。同时,心主血脉,必须赖于脾气的统摄,才能使血正常行于脉道中,不致溢出。而脾胃虽为气血生化之源,但需心气的气化作用和心阳的温化作用,才能化生血液。脾胃纳运功能正常,也有赖于心阳的温煦,一旦心阳不振,就可能会影响脾胃的运化,痰饮内停,会发生心悸、气短、胸闷、憋气、腹痛、腹泻等问题。可见心血的盈亏,由脾之盛衰来决定。脾胃之血生成的多少,也与心阳的温煦息息相关。

发现这一重要病机后,杜保国大胆提出:肠胃病治疗在立足于胃肠本身功能特点的基础上,应着重考虑心脾因素,从心脾入手进行辨证论治。在立法处方上,宜先考虑胃肠的受纳、传化的通降之性,之后从心脾立论,予以辨证治疗。

在临床上“从心脾论治”应注重辨证分型,以达到各奏其效的目标:对于心脾气虚者,治宜补气安神;络脉瘀阻者,治宜活血化瘀通络;心脾阳虚者,治宜温中通阳;心脾阴亏者,治宜益气养阴;心火旺者,治宜清心安神;心神不宁、夜寐不安者,治宜宁心安神。

临床实践证明,肠胃病治疗从心脾论治切中肯綮,在临床上获得了确凿效果。其优势是稳定、副作用小、不易反复,因而深受肠胃病,尤其是顽固性肠胃病如慢性萎缩性胃炎、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等的与肯定。

阅读全文>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推荐专家 MORE>
  • 戴春海 主任医师
    南京太乙堂中医院 中医肿瘤科
  • 张九方 主任医师
    南京太乙堂中医院 中医肿瘤科
  • 梁世界 主任医师
    南京太乙堂中医院 中医肿瘤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