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动手打父母时,需立即制止并明确表达行为的错误性,同时通过冷静沟通、树立榜样、建立规则、引导情绪管理、必要时寻求专业帮助等方式进行教育。
1、立即制止与明确态度
当孩子出现打人行为时,家长需第一时间抓住孩子的手腕或肩膀,用坚定平和的语气说“不可以打人”。避免以暴制暴或过度斥责,但需通过眼神和肢体语言传递行为的严重性。可让孩子暂停当前活动,将其带离冲突现场,帮助其冷静。
2、追溯原因与平等沟通
待孩子情绪平复后,蹲下与其平视,用“您刚才生气是因为……”的句式引导表达真实需求。学龄前儿童可能因语言能力不足而用肢体表达愤怒,家长可教其简单词汇如“我生气了”“我需要帮助”。避免在公共场合训斥,维护孩子自尊心。
3、家长行为示范
孩子会模仿家庭成员相处模式。若父母常用拍打方式表达亲昵,或夫妻争执时有推搡动作,可能让孩子混淆行为边界。建议家长日常用语言表达情绪,如“妈妈现在很累需要安静”,并定期开展家庭会议,示范非暴力沟通技巧。
4、建立行为规则
制定家庭行为公约,用图画形式标明“手是用来拥抱的”等正面规则。当孩子遵守时及时具体表扬,如“您刚才用说话代替打人,做得很好”。可设置“冷静角”放软垫和情绪绘本,让孩子学习自我调节。避免用物质奖励交换良好行为。
5、专业干预准备
若4岁以上儿童频繁出现攻击行为且伴随咬人、破坏物品等情况,可能存在感统失调或心理压力。可记录行为发生的时间、诱因及频率,咨询儿童心理医生评估是否需感统训练或游戏治疗。不要给孩子贴“坏孩子”标签,强调“行为不对”而非“人不好”。
教育过程中须保持态度一致,夫妻双方避免一方严厉一方纵容。可共读手不是用来打人的等绘本,通过角色扮演学习正确表达方式。长期来看,每天安排亲子运动帮助释放能量,保证充足睡眠减少易怒情绪。若孩子道歉后,家长应接受并给予改进机会,避免反复提及旧错。观察孩子社交中的表现,与幼儿园老师保持沟通,多方引导形成行为习惯。
